黄疸
常见证型
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寒湿困遏、血瘀肝郁、急黄、虚黄
病因病机
可由时邪疫毒、熏蒸肝胆、酒食伤脾、化生内热、瘕积阻滞、病后续发、化源不足、血不容色等所致
定义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黄疸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中言:“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指出黄疸病身黄、目黄、小便黄的三大特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中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表邪发黄”、“胆黄”,提出胆黄“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在现代医学中,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多见于肝、胆、胰、腺疾病。黄疸是指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的一种症状和体征。TB浓度在 17.1~34.2μmol/L,但无黄染出现,称为隐性黄疸;TB浓度>34.2 μmol/L,则可以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称为显性黄疸。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口渴、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或头重身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腹胀、便溏;或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食欲减退、神疲畏寒;或胁下或有癥块、疼痛如刺;或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等症状。
病因
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而内因偏于虚、瘀。
一、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明末吴又可《瘟疫论•发黄》曰:“疫邪转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对瘟黄已有初步认识。疫毒之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于皮肤,上注于肝窍,下流于膀胱,故身、目、小便俱黄。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指出:“天行疫病,以致发黄者,俗称瘟黄,杀人最急。”对重症黄疸做了深入阐述。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而见热毒炽盛伤及营血之象,名曰急黄。
二、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九疸论》中就强调了“凡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汉•张仲景《伤寒论》强调湿热、寒湿、瘀热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意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也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过食肥甘厚味,或长期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积久而成湿热。湿热交阻,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汁不能循常道而泛溢,熏染身目肌肤而发黄。亦有嗜食生冷,或过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内生寒湿;或脾阳素虚,湿从寒化,寒湿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浸渍于肌肤而发黄。
三、癥积阻滞,病后续发
胁痛、积证日久不消,瘀血、湿热或砂石阻滞胆道,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致肌肤身目发黄。《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云:“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瘀,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曰瘀黄。”
四、化源不足,血不荣色
素体脾胃虚弱,或肾精不充,以致气血化源不足,肾精难以化生阴血,血败而不能华色,从而导致肌肤发黄。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所说:“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
病机
一、发病
没有明显的发病季节,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新生儿多见。
二、病位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
三、病性
本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者可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四、病势
本病的发展大多为实证,到后期多为虚实夹杂;亦有素体虚弱者,可见虚证。
五、病机转化
黄疸的病理因素素有湿热、寒湿、疫毒、气滞、瘀血诸端,其中以湿邪为主要病机。一般而言,属疫毒之邪为病者,多发为急黄;属湿邪为病者,又因素体差异,有热化、寒化之分,湿从热化者,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泛于肌肤,每法阳黄;湿从寒化,阻遏胆汁,胆汁浸渍肌肤,每发阴黄。湿邪可阻滞气机、血运从而导致气滞、血瘀之证。
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胆,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传变。病在肝胆者,可横犯脾胃,引起脾胃病变;并在脾胃者,可阻滞肝胆气机,是肝胆病变;肝胆、脾胃间又可相互传变。
辨证论治
一、阳黄
1. 热重于湿证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可兼有发热口渴,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湿热蕴阻中焦,熏蒸肝胆,致胆汁外溢,故身目俱黄。热为阳邪,故其色鲜明;灼伤津液,阳明燥结,故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胆火热上扰,则心中懊恼,口干而苦;腑气不通,则腹部胀闷;肝热犯胃,故恶心呕吐。
治宜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2. 湿重于热证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可见头重身困,脘腹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便溏。
湿遏热壅,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故身目俱黄;因湿为阴邪,故湿于热之黄不如热重于湿之黄鲜明;湿遏清阳,不得发越,故头身困重;湿热壅阻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故脘腹痞闷;脾胃功能受阻,胃失受纳腐熟之功,脾失运化水湿之职,则见食欲减退,呕恶便溏。
治宜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二、急黄
证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可兼有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
瘟疫之邪,致病最速,毒热熏灼肝胆,胆汁泛溢,故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热毒内炽,耗伤津液,故高热烦渴;毒结阳明,腑气不通,故腹满便秘;疫毒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热毒侵入营血,迫血妄行,上逆则吐血、衄血,下行则便血,泛于肌肤则出现瘀斑;热毒扰动肝风,肝风内动,则手足抽搐。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三、阴黄
1. 寒湿困遏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可兼见脘腹痞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寒湿内蕴,阻遏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而致身目发黄,寒湿俱属阴邪,故虽黄而晦暗;寒湿阻遏脾胃,胃纳脾运失职,故脘腹痞胀,食欲减退;水湿浸渍,故大便溏薄,口淡不渴;脾阳不振,故神疲畏寒。
治宜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2. 血瘀肝郁
证见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或有癥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
阳黄迁延日久,湿毒留滞经络,阻遏气血运行,而致气滞血瘀,气滞则肝失条达,瘀血阻塞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则身黄。瘀血阻滞,肌肤失养,故黄而晦暗,面色黧黑;瘀血留着,积而不去,结于胁下,则可见胁下癥块作痛;肌肤络脉阻塞,血离于络,则见肌肤有蛛丝纹缕,手掌赤痕。
治宜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四、虚黄
证见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可兼有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
由于气血虚衰,不能荣华于色,故面目肌肤发黄,色淡不泽;气虚则气短乏力,血虚则头晕心悸;脾运失职,则脘腹不舒,便溏纳呆;气血虚衰,无力运行,肝郁脾虚,故胁肋疼痛;病久因虚成瘀,瘀结成块。 治宜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临床中诊治时,须辨证论治。
鉴别
一、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二、阳黄与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预后转归
在黄疸的预后转归方面,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之可能。
调护
一、注意休息
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
二、适当锻炼
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静养功之类。
三、注意饮食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辣、油腻、酒热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
四、调畅情志
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使肝气条达,有助于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吴又可.瘟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沈金鳌.沈氏尊生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