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科 /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众健康中医 2025-04-09

常见证型

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病因病机

可由感受湿热、感受寒湿、禀赋不足等所致

定义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 28 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4~6 天达到高峰,7~10 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 24 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 5mg/dl 或每小时 >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 >2 周,早产儿 >4 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中医学称之为“胎黄”或“胎疸”,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认为其产生原因与胎儿先天禀赋和感受外邪有关。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中“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这是对胎疸病名、病因和症状的最早记载。

由于新生儿生理代谢特点,约有 85% 足月儿和绝大多数早产儿在新生儿阶段会出现暂时性的总胆红素升高,但大多为生理性的。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可伴随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或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或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瘀斑、衄血等症状。

病因

一、中医观点

引起胎黄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其外因主要为婴儿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以湿热之邪较为多见。内因为胎儿先天禀受形成湿热或阳虚寒湿体质,出生后易发胎黄。

二、西医观点

1. 生理性黄疸

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2. 病理性黄疸
1)胆红素生成过多

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Dubin-Johnson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等。

病机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病机关键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或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一、湿热郁蒸

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湿从热化,湿热郁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属于阳黄。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若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胎黄动风变证。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胎黄虚脱变证。

二、寒湿阻滞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三、气滞血瘀

部分小儿禀赋不足,脉络瘀滞,或湿热、寒湿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此因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络脉瘀积而致,故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成痞块,简称瘀黄。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闭锁,胆汁不能从常道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者。

辨证论治

一、常证

1. 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者,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者,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和胃止呕;腹胀者,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2. 寒湿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茵陈利湿退黄;干姜、白术温中燥湿;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重者,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者,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者,加焦六神曲、砂仁醒脾开胃。

3. 气滞血瘀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质紫暗。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化瘀。

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者,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者,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癥块质硬者,加穿山甲、水蛭、参三七活血化瘀。

二、变证

1. 胎黄动风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平肝熄风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平肝熄风;茵陈、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僵蚕清热镇惊。

2. 胎黄虚脱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目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温阳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

鉴别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大多在出生后第 2~3 天出现黄疸,4~5 天达高峰,5~7 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 天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 3~4 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21μmol/L、早产儿 <257μmol/L。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症状。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以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日升高超过85μmol/L)、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

1)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为溶血性黄疸。
2)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不哭、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血症。
3)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多考虑新生儿肝炎。
4)母乳性黄疸多在出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5)黄疸伴进行性肝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多为胆道闭锁。

预后转归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普遍发生,生理性黄疸预后较好,病理性黄疸应早期干预、治疗,避免发展至神经损伤甚至胆红素脑病阶段。光疗、换血疗法、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药物治疗以及新兴的抚触—游泳疗法都被证明对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消退有明确的疗效。

湿热郁蒸之黄疸若湿困热盛,热极生风或耗气伤元,易生胎黄动风和胎黄虚脱之变证。寒湿阻滞者若虚寒之象明显则预后较差。

调护

1)新生儿应注意保暖,尽早开奶,促进胎粪排出。
2)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呼吸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及早发现重症患儿并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毛英.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

[2] 柯丽琼.新生儿黄疸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

[3]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王卫平.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清·沈金鳌.幼科释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