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针灸推拿科 / 面瘫

面瘫

众健康中医 2025-04-04

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

病因病机

可由外感六淫、气虚邪中、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所致

定义

面瘫,中医名为口僻,亦名口歪(㖞)、口㖞僻、口眼歪斜,指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俗称吊线风。《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痰气》:“枳茹,渍酒服,治中风身直,及口僻目斜。”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而致,故《诸病源候论》则谓,风邪入是阳明经,而又遇寒,故筋急引颊。

面瘫,现代医学称面神经炎,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面部疼痛、面部触之有冷感、恶寒发热;或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言语不清,喉有痰鸣;或腹胀便秘、口粘痰多、午后面红烦热;或自汗、乏力懒言、面色晄白、神疲肢倦、气短心悸等症状。

病因

一、外因

感受风邪兼寒、热、湿等六淫邪气致病,尤其外风致病的特点突出,风寒、风热、湿浊痹阻面络,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滋养,其中感受风寒者多由睡卧当风、或迎风而处,感受孔隙所来之风寒侵袭经络而发病;咽痛发热后出现口眼㖞斜、耳际疼痛、耳廓疱疹等,系因外感风热。

二、内因

1. 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筋失养而致。

2. 风痰阻络

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动生风,风痰窜经络,气血痹阻,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而致。

3. 气虚血瘀

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的运行可因之而缓慢,以致气虚血瘀,筋脉失养而致。

4. 肝风内动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喜怒气逆或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肝阳在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而致。

病机

一、发病

本病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二、病位

病位在经络筋脉,主要是太阳、阳明、少阳经受病,足太阳起于目之上,足阳明起于目之下,手足阳明经环于口之上下,足厥阴肝经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

三、病性

急性期以实为主,后遗症期以虚为主。

四、病势

初起多为实证,多为素体痰湿内盛,感受风邪起病,治疗不及时或可致邪入脏腑经络。

五、病机转化

因风寒、风热、湿浊痹阻面络,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滋养可致面瘫;因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筋失养而致面瘫;因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动生风,风痰窜经络,气血痹阻,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而致面瘫;因阳气虚损,无力鼓动血的运行,以致气虚血瘀,筋脉失养而致面瘫;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喜怒气逆或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肝阳在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而致面瘫。外邪侵袭日久入里,脏腑经络受损,他病即生;五脏相生相克,可出现肝气乘脾,土虚木乘,肝损及肾;本虚致实,由表及里,虚实夹杂可致疾病进一步转化。

辨证论治

一、风寒痹阻

主症见口眼歪斜,面部疼痛,兼见面部触之有冷感,可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感受风寒湿邪,因寒邪偏盛,寒性凝滞,主收引,邪流经络,痹阻气血,故见口眼歪斜,寒主痛,不通则痛,故可见面部疼痛;风寒侵袭卫表,肺卫不固,卫气不通,故可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风寒痹阻之征。

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二、肝阳暴亢

主症见口眼歪斜,兼见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

素体肝旺,或情致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酒醪刺激之品,致肝阳骤亢,阳化风动,夹痰横窜经络,致口眼歪斜;风阳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肝经郁热,则见口苦咽干,易怒,便秘尿黄;肝火扰心,则心中烦热;舌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均为肝阳上亢、肝经实火之征。

治以平肝熄风潜阳。

三、风痰阻络

主症见突然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言语不清,喉有痰鸣,兼见头晕目眩,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素体痰湿内盛,或嗜食肥甘厚味,致中焦失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痰搏结而发病。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气血不通,股见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言语不清;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痰阻气道,则见喉有痰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治以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四、痰热腑实

主症见口眼歪斜,兼见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粘痰多,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大数。

素体气弱痰盛之人,加之饮食不节,更伤中气,致痰浊壅滞,郁而化热,痰热互结而生风,流窜经络而见口眼歪斜;中焦失运,痰湿内停,气不化津,则见口粘痰多;痰热熏灼肠道,大肠燥热,传化失司,腑气不通而腹胀便秘;阳明实热则见午后烦热,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大数,为痰热腑实、阳明实热之征。

治以通腑泄热化痰。

五、气虚血瘀

主症见口眼歪斜,兼见自汗,乏力懒言,面色晄白,神疲肢倦、气短或心悸,舌质淡暗,有瘀斑,苔薄腻,脉细涩。

年老体衰,元气既虚,或久病久卧伤气,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而成气虚血瘀之证。瘀阻脉络,则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瘀血内停,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晄白,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为气虚血瘀之征。

治以益气活血。

鉴别

一、中风

面瘫与中风皆有口部歪斜,言语不列的症状,在中风病程早期或恢复期,临床表现可与面瘫相似。但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或可为中风之先兆。

二、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巴宾斯基征等。病理反射与面肌瘫痪位置可与周围性瘫痪相鉴别。

预后转归

1)面瘫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而致。《杂病源流犀烛•风病源流》云:“口眼歪斜,耳鼻常静,故风不作,口眼常动,故风易生,风摇则血液衰耗,无以养筋,故筋脉拘急,而口目为僻,皆不能卒视,宜疏风饮”。针灸具有祛风、豁痰、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之功效,局部保暖按摩能促进气血运行,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因此辩证准确,用药合理,结合针灸局部保暖,按摩多能痊愈。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口眼歪斜是中风先兆之一,因此积极治疗口眼歪斜,不仅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且对中风的发生,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2)本病约 70% 患者可完全恢复,20% 部分恢复,10% 恢复不佳。年轻患者预后较好,老年患者伴乳突疼痛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预后较差。后遗症为面肌痉挛等。本病若失治、误治、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倒错现象”,并有肌肉跳动、面部牵板不舒等感觉,影响生活质量及美观,因此,该病应及早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调护

一、口腔护理

患者常有流涎,食物残留于口腔,咀嚼困难,味觉减退,因此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嘱患者适当咀嚼口香糖,以保持口腔清洁及锻炼咀嚼功能。

二、饮食护理

面神经麻痹导致患者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造成患者营养失调,故要加强患者的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饮食或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如鱼、瘦肉、鸡、牛奶等,忌辛辣、煎炸、燥热、湿毒的食物;避免酸、干、硬、粗糙食物。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功能锻炼

进行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训练,可维持面肌的运动功能,恢复和增强面肌肌力,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功能的恢复。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如对着镜子做皱额、闭眼、鼓腮、吹口哨、露齿等运动。嘱患者避免冷水洗脸,可作面部热敷,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天2~3次,以改善血液循环。按摩患侧面部,可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四、生活起居

嘱患者充分休息,防止疲劳过度,避免用冷水洗脸,防止感冒,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9:2110-2112.

[2]易玉珍,阮经文.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42-43.

[3]刘志丹,梁薇,杨艳.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证、治特点数据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4,02:33-36.

[4]陈增力,代秀丽,李永强.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针刺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4,10:25-26.

[5]赵婷婷,肖雨薇.近年来中医治疗面瘫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5,27:196-198.

[6]刘华.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与针刺疗效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06:551-552.

[7]杨波.面肌功能训练配合推拿在单纯性面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