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人体穴位图 / 太冲穴

    太冲穴

    太冲穴

    穴位

    太冲 Tàichōng,出《灵枢·本输》。别名:大冲穴。名解:“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经属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曲左膝,举脚置座椅上, 臀前,举左手,手掌朝下置于脚背,弯曲中指,中指指尖所在第一、二趾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的位置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作用与主治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https://www.zhongjiankang.com

    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太冲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

    配伍

    1、配大敦穴治七疝。

    2、配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贫血、羸瘦。

    3、配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治癫狂痫。

    4、配复熘穴缓解治疗乳痈。

    5、配光明穴治腰痛,小腹肿,嗌干面脱尘,泄泻,癃闭,遗尿,疝瘕痛。

    6、配合谷穴五处穴头晕目眩

    7、配人迎穴大椎穴治高血压。

    8、配听宫穴下关穴中渚穴治耳聋。

    9、配关元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治疗月经先期。

    10、配中极穴膈俞穴、血海穴、三阴交穴治疗月经后期

    11、配肝俞穴、中极穴治疗先后不定期。

    12、配气海穴三阴交穴、隐白穴、血海穴治疗崩漏。

    13、配归来穴、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疗经闭、痛经。

    14、配大敦穴、归来穴、三阴交穴、百会穴治疗疝气。

    15、配足三里穴中封穴治疗行步艰难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于,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怏快,太冲主之。狐疝,太冲主之。飧泄,太冲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千金翼方》: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人体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