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传
小说中有数方,既着于书,必有良验。今录于此,《北梦琐言》,记火烧疮方法。
孙光显家人作煎饼,一婢抱孩子拥炉,不觉落火炉之上,遂以醋泥敷之。至晓不痛亦无瘢痕,是知《朝野佥载》。记毒蛇伤。用艾炷当啮处灸,引去毒瓦斯即瘥。其余恶虫所螫,马汗入疮,用又记,筋断须续者,取旋复根绞取汁,以筋相对,取汁涂而封之,即相续如故。蜀儿如逃走,多刻筋,以此续之,百不失一。
《广五行记》。治噎疾,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命,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鱼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置钵中,悉化为水。时寺中方刈蓝作靛,试取少靛置钵中。此虫绕钵畏避,须臾虫化为水,世人以靛治噎疾。
《国史补》。言有白岑者,疗发背,其验十全。后为淮南十将,节度使高适,胁取其方,然不甚效。岑至九江,为虎所食,驿吏于囊中得其真方,太原王升之,写以传布。后鲁国孔南得岑方,为王传,《号灵方》,至今具于后。吕君子西华,洛阳人,孤贫无家,著作郎韦与其先有旧,以其子妻之,应秀才,五举不第,与同志张元伯入王屋山,时莫知之者。俄而华疽发背,脓血被身,筋骨俱见,告元伯曰∶“吾将死矣!扶至于水傍,俟天命而已。”元伯无可奈何,因从其言,露卧数宿。忽有一胡僧,振锡而至,视其疮曰∶“膜尚完,可治也。”乃出合中药,涂于软帛上,贴四五日生肌,八九日肉乃平,饮膳如故。僧云∶“吾将它适,虑再发,此疾无药疗。”因示其方,令秘之,西华顿首曰∶“微吾师,遗骸邱亩矣。虽力未能报,愿少伸区区。何遽言别乎?”僧曰∶“始以君病而来,今愈吾去矣,安用报为?”乃去,数步之间不复见。西华归以事白韦,韦因请其方,西华不与,韦知其终不可得。乃白于考功裴辉卿员外,请以名第啖而取之,裴如其言。西华对曰∶“愚修文以求名,不沽方以求进。”竟下第而返。后河南尹闻之,谓韦曰∶“有一计取之”。韦曰何计。曰陷于法禁,免其罪而KT之。逾月果罹其罪,狱成引决,亲喻之,令出其所秘方,可以免雪。西华守死无求免之色,尹无奈何,乃释之。西华知失考功之旨,又见薄于外舅,虽精苦日甚,而文趣转疏,如是经五稔,见黜于春官,乃罢去薄游。梁宋间,姨弟李潜,尉商邱,淹延半岁,以酒肉过量,疽复发,既荐,复以前方疗之,惧人知之,忧疑阻丧,久不能决。潜知其意,乃喻之曰∶“闻有《神授名方》,今病亟矣!奈何惧潜见方之故,忽死而不治,岂保生承继之意也。西华不得已,口授之,潜欲审其事,皆三反复之,及药成,潜亲敷之。寻疾平,乃游荆蛮,不知所之。潜于是手疏五十本,遍遗亲戚。以矫西华之僻。前润州金坛县尉得其方。每贮其药物,尝游西蜀,活将死者五六人。每欲传其事贻于后,以家故行役,未谐此意。贞元十年冬十月,偶于秋浦,与霍愿同诣周南宅,夜话既久,言及方书,遂授之于周南,令志之。方曰此发背者,自内而出外者也,热毒中膈,气血凝涩,蒸背上虚处,先三五日隐脉妨闷,积渐成肿,始出皮肤,结聚成脓也,其方如后。
白麦饭石(颜色黄白,类麦饭者尤佳,炭火烧出,醋中浸十遍止) 白蔹末(与石等分)
鹿角(二三寸截之,不用自脱者,元带脑骨者,即非自脱,炭火烧烟尽为度,杵为末,依前二味)
上并捣细末,取多年米醋,于铫中煎,令鱼眼沸,即下前件药末,调如稀饧,以篦子涂,敷肿上,只当疮头留一指面地,勿令合,以出热气,如未脓,当内消。若已作头,当撮小无不瘥。疮切忌手触,宜慎之。《刘梦得传信方》亦出,不如此之备。
《北齐书》。杨遵彦患发背肿,马嗣明以炼石涂之,便瘥。其方取粗黄石如鹅卵大,猛火令赤,内酽醋中。因有屑落醋中,频烧石尽,取屑,暴捣,和醋涂于肿上,与《白岑方》相类也。
《独异志》。唐贞观中,张宝藏为金吾卫士,尝因下直,归栎阳,路逢少年畋猎,割鲜野食,倚树叹曰∶“张宝藏身年七十,未尝得一食酒肉如此者,可悲哉!”旁有僧指曰∶“六十日内,官登三品,何足难也。”言讫不见,宝藏异之。即时还京师,时太宗苦于气痢,众医不效,即下诏问殿廷左右,有能治此疾者,当重赏之。宝藏曾困其疾,即具疏乳煎荜茇方,
上服之立瘥。宣下宰臣,与五品官。魏征难之,逾月不进拟。上疾复发,问左右曰∶“吾前服乳煎荜拨有功,复命进一啜,又平?”因思曰∶“尝令与进方,人五品官,不见除授,也?”征惧曰∶“奉诏之后,未知文武二吏”。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子也,岂不及汝耶”。乃厉声曰∶“与三品文官,授鸿胪寺卿”。时正六十日矣,其方每服,用《马提刑》。记医先祖忠肃公,天圣中,以工部尚书知濠州,家有媪病漏,盖十余年。
一日老兵扫庭下,且言前数日过市,有医自远来,道疮漏可治,特顷刻之力耳。媪曰∶“吾更医多矣,不信也”。其党有以白忠肃公者,即为召医视之,曰可治无疑。须活鳝一,竹针五七枚。医乃掷鳝于地,鳝因屈盘,就盘以竹针贯之,覆疮良久,取视,有白虫数十如针着鳝。医即令置杯中,蠕动如线。复覆之,又得十余枚,如是五六。医者曰∶“虫固未尽,然其余皆小虫”。竟请以常用药敷之,时家所有,槟榔黄连为散敷之,医未始用药,明日可以干艾作汤。投白矾末二三钱,洗疮然后敷药,盖老人血气冷,必假艾力以佐阳,而艾性亦能杀虫
也。如是者再,即生肌,不一月当愈,既而如其言。医曰∶“疮一月不治则有虫,虫能蠕动,气血亦随之,故疮漏不可遽合则结痛,实虫所为。”又曰,“人每有疾,经月不痊,则必惫, 虚劳妇人则补脾血,小儿则防惊疳,二病则并治瘴疠,医无名于世,而治疾有效,亦良医也”。又其言有理,故并-
原序
-
苏沈内翰良方序一
-
苏沈内翰良方序
-
卷第一
-
├─
脉说
-
├─
苍耳说
-
├─
记菊
-
├─
记海漆
-
├─
记益智花
-
├─
记食芋
-
├─
记王屋山异草
-
├─
记元修菜
-
├─
记苍术
-
├─
记流水止水
-
├─
论脏腑
-
├─
论君臣
-
├─
论汤散丸
-
├─
论采药
-
├─
论橘柚
-
├─
论鹿茸麋茸
-
├─
论鸡舌香
-
├─
论金罂子
-
├─
论地骨皮
-
├─
论淡竹
-
├─
论细辛
-
├─
论甘草
-
├─
论胡麻
-
├─
论赤箭
-
├─
论地菘
-
├─
论南烛草木
-
├─
论太阴元精
-
├─
论稷米
-
├─
论苦
-
├─
论苏合香
-
├─
论熏陆香
-
├─
论山豆根
-
├─
论青蒿
-
├─
论文蛤海蛤魁蛤
-
├─
论漏芦
-
├─
论赭魁
-
├─
论龙芮
-
├─
论麻子
-
├─
灸二十二种骨蒸法
-
├─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
-
├─
取穴法
-
├─
用尺寸取穴法
-
├─
艾炷大小法
-
├─
取艾法
-
├─
用火法
-
├─
具方
-
├─
脉说
- 卷第二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卷第七
-
卷第八
-
├─
治水气肿满法
-
├─
《博济》治水气,逐气散。
-
├─
治小肠气,二姜散。
-
├─
川楝散
-
├─
治小肠气仓卒散方
-
├─
治小肠气,断弓弦散。
-
├─
治痢,芍药散。
-
├─
治痢,四神散。
-
├─
陈应之疗痢血方。
-
├─
樗根散
-
├─
《药歌》(并引)眉山苏子瞻撰
-
├─
治肠痔下血如注水不瘥者。
-
├─
治小便不通。
-
├─
治小便数方(并治渴)
-
├─
治梦中遗泄,茯苓散。
-
├─
疗寸白虫。
-
├─
治水气肿满法
-
卷第九
-
├─
治痈疮疡久不合
-
├─
小还丹
-
├─
治发疽,柞叶汤。
-
├─
治肿毒痈疽。
-
├─
登州孙医白膏,尤善消肿。
-
├─
云母膏(出《博济方》)
-
├─
小朱散
-
├─
治发疮疹不透,畜伏危困者。
-
├─
治瘰,柴胡汤
-
├─
又用贴疮药
-
├─
治瘰。
-
├─
疗风毒瘰。
-
├─
治恶疮,地骨皮散。
-
├─
治癞方。
-
├─
治年久,里外疮不瘥者。
-
├─
治下疰脚疮,火府丹。
-
├─
疗久疮。
-
├─
治疮疥甚者。
-
├─
治阴疮,痒痛出水,久不瘥
-
├─
又方
-
├─
治癣方
-
├─
系瘤法
-
├─
治甲疽
-
├─
续骨丸(出《灵苑》)
-
├─
治伤折内外损,神授散。
-
├─
治骨鲠,或竹木签刺喉中不下(出《灵苑》)
-
├─
治诸鲠
-
├─
治痈疮疡久不合
-
卷第十
-
├─
泽兰散治妇人产乳百疾
-
├─
朱贲琥珀散治妇人血风劳
-
├─
麦煎散
-
├─
治妇人妊娠伤寒,白术散。
-
├─
肉桂散(出《灵苑
-
├─
大黄散
-
├─
黑神丸
-
├─
治褓中小儿脐风,撮口法。
-
├─
青金丹治小儿诸风诸疳诸痢。(出《博济方》)
-
├─
桔梗散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等。
-
├─
小黑膏药治小儿伤寒风痫。
-
├─
治痘疮无瘢。
-
├─
治疮疹,欲发及已发而陷伏者
-
├─
辰砂丸治小儿惊热
-
├─
治小儿豌豆疮入目痛楚,恐伤目。
-
├─
麝香散
-
├─
牛黄煎
-
├─
田季散
-
├─
乌头散
-
├─
茱萸丸
-
├─
吴婆散
-
├─
寒水石散
-
├─
小朱砂丸(出《博济方》)
-
├─
妙香丸
-
├─
治小儿脐久不干,赤肿出脓及清水
-
├─
治小儿热嗽。
-
├─
治小儿疳肥疮多生头上
-
├─
杂记传
-
├─
子瞻杂记
-
├─
泽兰散治妇人产乳百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