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论曰消渴者,渴而引饮,乃复溲少是也,得之五石之气,内燥津液,肾气不化,故渴甚而溲少也,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治三消渴疾。硝石散方
硝石 茜根 铅霜(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水调下。
治三消渴疾。桃红散方
赤石脂 石膏(各研) 栝蒌根(锉) 白石脂 铅丹(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散,冷水调下二钱匕。
治三消渴疾。铅黄丸方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冷水下二十丸。
治消渴。香墨散方
墨(一两) 栝蒌根(三两) 铅丹(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拌匀,第一日服药末二钱匕,新水一盏调下,次日一服水调药末一钱匕,不计时候,服药时不得忌水,任意饮三两盏后,自然怕水,服三五日见效。
治消渴,饮水无度。沃焦散方
泥 鱼(一十头阴干去头尾烧灰碾细为末) 干荷叶(碾细为末)
上二味,末等分,每服各二钱匕,新汲水调下,遇渴时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
治消渴,日饮水数斗不止。葛根丸方
葛根(锉) 栝蒌根(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铅丹(炒令紫研各一两)
上四味,先将三味捣罗为散。入铅丹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茅根汤下、日三。
治消渴饮水无休。菝 饮方
菝 (锉炒) 汤瓶内碱(各一两) 乌梅(二两并核椎碎焙干)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于石器中煎至七分,去滓稍热细呷。
治消渴,饮水不休。神应散方
上二味,碎研为散,用生鸡子一枚,凿破去黄留清,调和药末,令如稠膏,却纳在鸡壳内,以纸封口,用盐泥固济,曝干炭火内烧,令通赤,放冷去土并壳,取药研令绝细为度,每服大人二钱匕,小儿半钱匕,米饮调下。
治消渴。银宝丸方
水银(一两用铅结为沙子) 栝蒌根(一两半) 苦参 牡蛎( 为粉) 知母(焙) 密陀僧(各一两) 铅丹(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若阳人患,用未曾生长雌猪肚一枚,若阴人患,用雄猪肚一枚,贮药在内,以线缝合,用索子十字,系在一新砖上,不令走转,又别用栝蒌根,半斤细切,入在水中,一处同煮,自平旦煮至午时,取出候冷,细切肚子,及药同捣为膏。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五丸,温水下。
治消渴。殊胜散方
乌贼鱼骨(去甲) 海浮石 桔梗(锉炒) 葛根(锉) 丹砂(研水飞) 虎杖(烧过各一分)
上六味,捣罗为散,渴时煎麦门冬汤。调下二钱匕,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治消渴,饮水不止。栝蒌根丸方
栝蒌根(锉) 黄连(去须) 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各五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治消渴,饮水日夜不止。生津丸方
青蛤粉 白滑石(各一两)
上二味,研为细末,用黄颡鱼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陈粟米饮下,不拘时候。
治消渴累年不愈者。莎草根散方
莎草根(去毛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陈粟米饮调下,不计时候。
治消渴减食,饮水不休。楮叶丸方
干楮叶(炒) 桑根白皮(锉炒)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定粉(各一两)
上五味,为细末,取楮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参汤下,不计时候。
治消渴疾久不愈,楮叶散方
蜗牛(焙干半两) 蛤粉 龙胆(去土) 桑根白皮( 炒各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煎楮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治渴疾。澄水饮方
银汤瓶内碱 水萍(焙干) 葛根(锉)
上三味,各等分,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消渴。亥骨饮方
猪脊骨(五寸) 枣(二十枚劈碎) 甘草(微炙锉) 干姜(炮各半分)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同煎至二升,发时量意加熟水服。
治消渴。竹龙散方
五灵脂 黑豆(生去皮各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冬瓜汤调下,无冬瓜即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一日二服,小可渴只一服瘥,渴定后不可服热药,唯宜服八味丸,仍更宜用五味子代附子。
治消渴后。八味丸方
熟干地黄(焙四两) 桂(去粗皮) 牡丹皮 山芋 白茯苓(去黑皮) 山茱萸(各一两)泽泻 五味子(各一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盐汤下。
治消渴。金英丸方
铅丹 麦门冬(去心焙) 牡蛎( 研如粉) 知母(焙各一两) 黄连(去须) 栝蒌根 苦参(各二两) 金薄(一百片) 银薄(一百片) 生栝蒌根(二两研如膏)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用生栝蒌根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米饮下,日再夜一,当日渴止,十日已来,渐觉减,即一日两服,服三十五丸,一月外,每日一服,服三十丸,夏月即用蜜为丸,服药之次,腹中忽冷痛,即取浓朴二两,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三分,去白焙,生姜二两切,以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分温二服,服讫良久以饭压之,如腹中不痛、即止。
治消渴及诸渴不止。冬瓜饮方
大冬瓜(一枚) 黄连(去须半斤)
上二味,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净去瓤子,内黄连末于冬瓜中,却取截下一头盖却,搜白面浓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瓜在灰火中,四面簇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剥去面,揭开瓜头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未瘥更作一服。
治因好食热面炙肉,及服补治壅热药,并乳石,三焦气隔,心肺干热,口干舌焦,饮水无度,小便日夜不知斗数,心欲狂乱,服此救急止渴。栝蒌饮方
栝蒌(一枚黄熟者去皮用瓤并子) 冬瓜(一枚中样者割破头边内栝蒌瓤子在冬瓜心内)
上二味,用黄土泥裹冬瓜令匀,可半指浓候干,簇炭火烧,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热碎切烂研,布绞取汁 约七八合,更入白蜜两匙头,搅令调匀,候稍冷,即分三度服,脏腑热歇,即不思水,自无小便,如不是栝蒌熟时节,即独烧冬瓜服之。
治消渴疾。人参煎方
人参(一两) 葛根(锉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每发时,须得 猪汤一升已来,入药末三钱匕,又入蜜二两,都一处于铛子内,慢火熬之,至三合已来,似稠黑饧,便取出,贮于新瓷器内,每夜饭后,取一匙头,含化咽津,重者不过三服。
治消渴,口干烦躁,饮水无度。铅霜丸方
铅霜(半两) 青黛 栝蒌根末(各一两) 龙脑(少许)
上四味,细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微嚼、煎竹叶汤下。新汲水下亦得,食后日三。
治积年消渴,好食冷物。竹叶汤方
青竹叶(锉碎) 白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锉) 栝蒌根(各一两) 桂(去粗皮)甘草(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小麦一撮,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治消渴,膈热烦躁,生津液。梅苏丸方
白梅肉 紫苏叶 乌梅肉(各半两) 人参(一分) 麦门冬(去心三分) 百药煎(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诃黎勒(炮去核一分)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黄蜡汁拌和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不计时候,路行解渴。
治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牛膝丸方
牛膝(酒浸切焙五两) 生地黄汁(五升)
上二味,先细捣罗牛膝为末,入地黄汁浸,夜浸昼曝,复浸汁尽为度,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黑发。
治消渴不止。铅黄散方
铅(一斤) 水银(二两先熔铅旋投入水银候铅面上有花晕上便以铁匙掠取于乳钵内研细) 皂荚(一挺不 者涂酥炙令黄去皮子入麝香一钱同研为末)
上三味为散,每抄皂荚末一钱匕,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食后、调下铅黄散半钱匕,服之。
治消渴方
冬瓜(一枚削去皮)
上一味,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 二三料遂愈。
治渴疾,饮水不止。甘露散方
干猪胞十枚
上剪破出却气去,却系着处,用干盆子一只,烧胞烟尽,取出研令极细,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治消渴,饮水不止。姜鱼丸方
干生姜末(一两)
上一味,用鲫鱼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治消渴,饮水不止,水骨丸方
汤瓶内水碱(一两)
上一味,研为细末,烧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治消渴发作有时,心脾有热,饮水无度。人参汤方
人参 桑根白皮(锉炒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 枇杷叶(拭去毛炙) 黄连(去
上一十味,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桑根白皮(锉炒) 人参 黄 (锉炒) 草豆蔻(去皮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 青木香蜜涂炙半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久渴、旬日见效。 散方
鸡 黄皮 鸡肠(各五具炙干) 鹿角胶(炙燥) 白龙骨 白石脂 漏芦(去芦头炙各一两) 土瓜根(三两) 黄连(去须) 苦参 牡蛎粉(各二两半) 桑螵蛸(三七个炙)
上一十一味,为散,每服一钱匕,至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三夜一。
治消渴,饮水过多。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去心焙) 栝蒌根 大麻仁(研) 大黄(蒸二度切炒) 苦参粉 铁粉(各三两)鸡 黄皮(炙七枚) 黄芩(去黑心) 泽泻(各一两半) 龙齿(研) 土瓜根 知母(焙) 石膏(研
上一十四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生地黄汤,下二十五丸,日二服治消渴,黄连牛乳丸方
黄连(去须一斤为末),麦门冬(去心二两烂研),牛乳 地黄汁 葛汁(并一合)
上五味,合研,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饮下,日再,渐加至四十丸。
治消渴,小便数少,虚极羸瘦。黄 丸方
黄 (锉) 鹿茸(去毛酥炙各二两) 牡蛎( 一复时) 土瓜根 黄连(去须) 白茯苓(
上七味,捣罗为末,研令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何首乌汤下。
治消渴,饮水不止。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 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 黄芩(去黑心各五两) 生干地黄
上九味,捣罗为末,以牛乳和,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治消渴饮水不辍,多至数斗。竹叶汤方
甘竹叶(切) 大麻仁(炒) 赤秫米(各一升淘净) 鹿脚(四只汤浸去皮毛骨细研肉) 白
上六味,锉如麻豆,分作八服,每服先以水三盏,煎麻仁竹叶取二盏,去滓澄清。入诸药鹿脚,又煎去滓取一盏,微微饮之,渴止为度。
治消渴,小便数少。菝 饮方
菝 土瓜根(各二两半) 黄 (锉焙) 地骨皮 五味子(各二两) 人参 牡蛎(熬粉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温服。
治消渴,及小便无度。铅丹散方
铅丹 白石脂(研) 赤石脂(研) 胡粉(各半两) 石膏(碎) 甘草(如手指大者生) 泽
上八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新汲水调下,日三,更量虚实加减,若渴甚夜二服,勿用酒,合剂,一方可救数人,铅丹久服肠痛,宜减之,小儿每服一二钱匕,亦疗酒渴。
治消渴,初因酒得。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以 猪水,去滓澄清,取五升,同煎至二升半,去滓渴即饮之。永瘥治消渴。黄连丸方
黄连(去须一两) 苦参(一斤) 麝香(一钱)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腹茶下、日再,任意吃茶。不限多少。
止渴。备急方
大豆芽
上以嫩者三五茎。涂酥炙令黄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人参汤调下。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卷第二·运气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
疟痢
-
├─
瘴气
-
├─
瘴疟
-
├─
寒热往来
-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
呕血
-
├─
唾血
-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
舌上出血
-
├─
汗血
-
├─
呕血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
头风白屑
-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
面?(形似米白)
-
├─
面?(粉刺)
-
├─
面体疣目
-
├─
狐臭
-
├─
灭瘢痕
-
├─
头风白屑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
妊娠诸疮
-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