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汗下(十)
仲景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营卫之三法。用之得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合,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仲景曰∶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而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毒反延陷,少壮者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不救。(见《外科枢要》。)罗谦甫云∶丁巳岁冬月,予从军曹州,有牛经历者,病头目赤肿,身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于肿上砭刺四五百针,肿亦不减,其痛益甚,莫知所由。予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证乃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散,聚而为肿。经云∶天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身中,皮肤致密,腠理闭,汗不出,气血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云∶冬月闭藏,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其病自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也,遂用托里温中汤,根据方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卧于暖处,使经血温,腠理开,寒气散,阳气升。大汗出后,肿减八九。再服则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鼠粘子,肿痛悉愈。经言∶汗之则疮已。信哉斯言。或云∶仲景言,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其理何也。余曰∶此说乃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生疮肿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之病,故戒之,以不可发汗,汗之则成痉也。又问∶仲景言鼻衄者不可发汗,复言脉浮紧者当以麻黄汤发之,衄血自止,所说不同,其故何也。予曰∶此正与疮家概同,夫人身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今衄血妄行,为热所逼,更发其汗,是反助热邪,重竭津液,必变凶证,故不可汗。若脉浮则在表,脉紧则在寒,寒邪郁遏,阳不得伸,热伏营中,迫血妄行,上出于鼻,故当用麻黄汤散其寒邪,使阳气得舒,其血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叹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洁古之学,可谓知其要者矣。
东垣云∶疮疡有因风热外郁,其人多怒,其色赤,其肿高,结硬而痛,其脉洪紧而弦,是邪客于血脉之上,皮肤之间,故发其汗而通其营卫,则邪气去矣。又曰∶疮疡诸病,凡面赤者,虽伏大热,禁不得攻里,攻里则下利,此以阳邪怫郁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见,宜多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之药以润之。如见风脉风证,只宜用风药发表,风邪解则大便自通也。若只干燥闭涩,止宜润之,切不可下也。但疮疡郁冒,俗乎昏迷是也,宜汗之则愈。
初虞氏云∶凡痈疽始作,须以大黄等药亟转利之,勿以困苦为念。与其溃烂而死,不若利之而死,况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连翘漏芦
等药,贫乏者单煮大黄汤以利之,至于脓溃乃服黄 等药以 排脓,《千金》、《外台》备矣。世以疮发于外,不行转利而死者多矣。立斋曰∶按前证,若肿高 痛,脏腑闭结,属内外俱实者,当用前药泻之。若漫肿微痛,脏腑不实,属内外俱虚者,当用内托补之。若患肿无头,肉色不变,当助胃壮气,令其内消。若疼痛不止, 肿不消,当用 人参黄 汤以托里排脓。若饮食少思,肌肉不生,当用参托里散,以补养脾胃。立斋曰∶王德之患发背,脉浮数按之则涩,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加胀。余曰∶邪在表不在里,但因气血虚,饮食少,故大便不行,非热结也,宜生气血为主。彼不信,以为积毒在内,仍用大黄,遂连泻不止,更加发热呃逆,饮食不进而死。其子曰∶泻亦能为害乎。余曰∶服利药而利不止者死。不当泻而强泻,令人洞泻不禁者死。下多亡阴者死。曰∶疮疡乃积毒在脏,若不驱逐,何以得解。余曰∶疮疡虽积毒在脏腑,治法先当助胃气,使根本坚固,参以行经活血时宜之药,非宜妄用大黄也。今其病在表,而反以峻利之剂,重夺其阴,其可乎哉。故曰表病里和而反下之,则中气虚表邪乘虚而入,由是变证百出。虽云脉浮数者邪在表,当用托里复煎散,然其间黄芩、苍术亦不敢妄用。脉沉实者邪在里,当用内疏黄连汤,然其中大黄槟榔亦不敢妄用。况浮数涩主气血皆虚,且邪既在表,而反用峻剂重伤其里,诛伐无过,不死何俟。
愚谓疮肿之属表邪者,惟时毒、丹毒、斑疹,及头面、颈项、上焦之证多有之。察其果有外邪而脉见紧数,证有寒热者,方宜表散。然散之之法,又必辩其阴阳盛衰,故或宜温散,或宜凉散,或宜平散,或宜兼补而散,或宜解毒而散,此散中自有权宜也。又如里证用下之法,则毒盛势剧者大下之,滞毒稍轻者微下之,营虚便结而毒不解者养血滋阴而下之,中气不足而便结壅滞者润导而出之。凡此皆通下之法,但宜酌缓急轻重而用得其当耳。故必察其毒果有余及元气壮实,下之必无害者,方可用下,否则不但目前,且尤畏将来难治之患。
是以表证不真者不可汗,汗之则亡阳。里证不实者不可下,下之则亡阴。亡阴亦死,亡阳亦死,医固可以孟浪乎。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
标本论(十五)
-
├─
求本论(十六)
-
├─
治形论(十七)
-
├─
脏象别论(十八)
-
├─
天年论(十九)
-
├─
中兴论(又十九)
-
├─
逆数论(二十)
-
├─
反佐论(二十一)
-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
误谬论(二十七)
-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
保天吟(三十四)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
├─
《内经》脉义
-
├─
《内经》脉义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
通一子脉义
-
├─
通一子脉义
-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
├─
经义(一)
-
├─
伤寒总名(二)
-
├─
初诊伤寒法(三)
-
├─
论脉(四)
-
├─
风寒辩(五)
-
├─
伤寒三证(六)
-
├─
六经证(七)
-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
阳证阴证辩(九)
-
├─
三阳阳明证(十)
-
├─
两感(十一)
-
├─
表里辩(十二)
-
├─
寒热辩(十三)
-
├─
论汗(十四)
-
├─
论吐(十五)
-
├─
论下(十六)
-
├─
看目(十七)
-
├─
舌色辩(十八)
-
├─
饮水(十九)
-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
治法(二十六)
-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
经义(一)
-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
发斑(三十四)
-
├─
发黄(三十五)
-
├─
发狂(三十六)
-
├─
风湿(三十七)
-
├─
结胸(三十八)
-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
谵语郑声(四十)
-
├─
衄血(四十一)
-
├─
蓄血(四十二)
-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
虚证(四十七)
-
├─
动气(四十八)
-
├─
战汗(四十九)
-
├─
头汗(五十)
-
├─
吐蛔(五十一)
-
├─
腹痛(五十二)
-
├─
下痢(五十三)
-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
小便(五十五)
-
├─
死证(五十六)
-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
温中和中类
-
├─
清理类
-
├─
吐涌类
-
├─
攻下类
-
├─
培补类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
├─
诸风
-
├─
诸风
-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
├─
瘟疫
-
├─
瘟疫
-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
├─
肿胀
-
├─
肿胀
-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
├─
血证
-
├─
血证
-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
├─
诸气-经义
-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
├─
死生-经义
-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
├─
滑胎(三十二)
-
├─
催生(三三)
-
├─
稳婆(三四)
-
├─
产要(三五)
-
├─
六逆产(三六)
-
├─
胞破产难(三七)
-
├─
胞衣不出(三八)
-
├─
气脱血晕(三九)
-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
子死腹中(四一)
-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
小产(四三)
-
├─
下胎断产(四四)
-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
滑胎(三十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
产后腹痛(四八)
-
├─
产后发热(四九)
-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
蓐劳(五一)
-
├─
产后喘促(五二)
-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
产后发痉(五四)
-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
带下(五八)
-
├─
白浊遗淋(五九)
-
├─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
├─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
带下(五八)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
├─
乳少(六二)
-
├─
乳出(六三)
-
├─
吹乳妒乳(六四)
-
├─
乳痈乳岩(六五)
-
├─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
乳少(六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
盈虚吟(六八)
-
├─
辩古(六九)
-
├─
述古(七十)
-
├─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
├─
论证(七二)
-
├─
血症(七三)
-
├─
食?(七四)
-
├─
气瘕(七五)
-
├─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
论证(七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
├─
阴挺(七七)
-
├─
阴肿(七八)
-
├─
阴疮(七九)
-
├─
阴痒(八十)
-
├─
阴冷(八一)
-
├─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
├─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
阴挺(七七)
-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
├─
麻疹
-
├─
麻疹
-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
├─
总论(一)
-
├─
初辩痘证(二)
-
├─
论脉(三)
-
├─
形色情性(四)
-
├─
日期(五)
-
├─
五脏证(六)
-
├─
分气血(七)
-
├─
辩虚质寒热(八)
-
├─
部位吉凶(九)
-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
吉证(十一)
-
├─
凶证(十二)
-
├─
怪痘形证(十三)
-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
总论(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
禁忌(三十一)
-
├─
出不快(三十二)
-
├─
陷伏(三十三)
-
├─
痒抓破(三十四)
-
├─
作痛(三十五)
-
├─
头面肿(三十六)
-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
饮食(三十八)
-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
呕吐(四十二)
-
├─
泄泻(四十三)
-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
烦躁(四十五)
-
├─
喘急(四十六)
-
├─
声音(四十七)
-
├─
惊搐(四十八)
-
├─
昏睡(四十九)
-
├─
腰痛(五十)
-
├─
腹痛(五十一)
-
├─
腹胀(五十二)
-
├─
厥逆(五十三)
-
├─
发渴(五十四)
-
├─
失血(五十五)
-
├─
发泡(五十六)
-
├─
溃烂(五十七)
-
├─
多汗(五十八)
-
├─
夹疹(五十九)
-
├─
夹斑(六十)
-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
目证(六十三)
-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
疳蚀疮(六十五)
-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
经义(一)
-
├─
脉候(二)
-
├─
论证(三)
-
├─
善恶顺逆(四)
-
├─
虚实(五)
-
├─
浅深辩(六)
-
├─
总论治法(七)
-
├─
败毒(八)
-
├─
托里(九)
-
├─
论汗下(十)
-
├─
论灸法(十一)
-
├─
脓针辩(十二)
-
├─
论针法(十三)
-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
围药(十五)
-
├─
腐肉(十六)
-
├─
舍时从证(十七)
-
├─
阳气脱陷(十八)
-
├─
温补按则(十九)
-
├─
定痛(二十)
-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
槐花酒(二十三)
-
├─
忍冬酒(二十四)
-
├─
肿疡(二十五)
-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
溃疡(二十七)
-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
作呕(三十二)
-
├─
作渴(三十三)
-
├─
泻痢(三十四)
-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
发痉(三十七)
-
├─
无寐(三十八)
-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
戒忌调护(四十)
-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
论列方(外科上)
-
├─
经义(一)
-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
发背(四十二)
-
├─
脑疽(四十三)
-
├─
耳疮(四十四)
-
├─
鬓疽(四十五)
-
├─
腮(四十六)
-
├─
瘰(四十七)
-
├─
疔疮(四十八)
-
├─
时毒(四十九)
-
├─
肺痈肺痿(五十)
-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
胃脘痈(五十二)
-
├─
腹痈(五十三)
-
├─
肠痈(五十四)
-
├─
附骨疽(五十五)
-
├─
臀痈(五十六)
-
├─
流注(五十七)
-
├─
鹤膝风(五十八)
-
├─
多骨疽(五十九)
-
├─
下疳疮(六十)
-
├─
便毒(六十一)
-
├─
杨梅疮(六十二)
-
├─
囊痈(六十三)
-
├─
悬痈(六十四)
-
├─
脱疽(六十五)
-
├─
脚发(六十六)
-
├─
足跟疮(六十七)
-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
?疮(六十九)
-
├─
天泡疮(七十)
-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
翻花疮(七十二)
-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
杖疮(七十五)
-
├─
破伤风(七十六)
-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
瘤赘(七十九)
-
├─
疣(八十)
-
├─
论列方(外科下)
-
├─
发背(四十二)
-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
├─
补阵
-
├─
补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
├─
和阵
-
├─
和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
├─
攻阵
-
├─
攻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
├─
散阵
-
├─
散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
├─
寒阵
-
├─
寒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
├─
热阵
-
├─
热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
├─
固阵
-
├─
固阵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