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针辩(十二)
齐氏曰∶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此溃者,必多成 ,宜早服内塞散以排之。又凡察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 结核,寒热发渴,经久不消,其人面色痿黄者,被热上蒸,已成脓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深藏,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但以诊脉而辩之,亦可知也。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胃脉者,人迎也。其脉沉数,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胃脘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也。又《肺痈论》曰∶始萌则可救,脓成即死,不可不慎也。久之,咳脓如粳米粥者,不治。呕脓而止者,自愈也。又《肠痈论》曰∶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
伍氏曰∶疮肿赤色,按之色不变者,此脓已成也。按之随手赤色者,其亦有脓也。按之白色良久方赤者,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尽处灸断,赤肿自消。凡痈疽以手按之,若牢硬未有脓也,若半软半硬已有脓也。又按肿上不热者,为无脓。热甚者,为有脓,宜急破之。
立斋曰∶疮疡之证,毒瓦斯已结者,但可补其气血使脓速成。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浅深,视其可否,针而去之。不可论内消之法。小按便痛者,脓浅也。大按方痛者,脓深也。按之不复起者,脓未成也。按之即复起者,脓已成也。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脓熟而不针,则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勿论尻神,其脓一出,诸证自退,若脓出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也。宜急补之。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黯,内用托里,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赤黯分界,自有裂纹,如刀划然,黯肉必渐溃矣。当用 针利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妙。
若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若患于背胛之间,凡人背近脊处并胛,皮里有筋一层。患此处者,外皮虽破,其筋难溃,以致内脓不出,令人胀痛苦楚,气血转虚,变证百出。若待自溃,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引之,兼以托里。
常治此证,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坚物,待其自溃,不反甚乎。此非气血壮实者,未见其能自溃也。若元气虚弱而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须温补脾胃,亦有生者。
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血愈虚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大凡疮疡脓即溃,当大补血气为先,须有他证,当以未治。
又曰∶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则及时针之,不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若其脓成必肿高寸余,疮皮又浓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必肿高二三寸,入针只于寸许。况患者肉既已坏,何痛之有。何伤之虑。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脓自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已者为多矣。
又曰∶凡疮既成脓,皮肤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而充实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气血枯槁,或兼攻发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
若毒结四肢,砭刺少缓,则腐溃深大,亦难收敛。毒结于颊项胸腹紧要之地,不问壮弱,急宜针刺,否则难治。如沈氏室、黄上舍等,皆以此而殁者多矣。大抵疮疡之证,感有轻重,发有深浅,浅者肿高而软,发于血脉,深者肿下而坚,发于筋骨,然又有发于骨髓者,则皮肉不变。故古人制法,浅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则易消。若脓成之时,气血壮实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针刺,鲜有不误。凡疮疡透膜,十无一生,虽以大补药治之,亦不能救,此可为待脓自出之戒也。故东垣云∶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功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兹举一二以告同道,并使患者知所慎云。
又曰∶凡患疮疽,虽因积热所成,若初起未成脓,脉洪数,乃阴虚阳亢之证。若脓溃于内,不得发泄于外,身必发热,故脉见洪数,乃痈疽之病进也。脓既去则当脉静身凉,肿消痛息,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若反发热作渴,脉洪数者,此真气虚而邪气实,死无疑矣。
又曰∶若治元气不足之证,即其初患,盒饭用参 归术,温补脾胃,外用桑枝葱熨,接补阳气,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脓者,亦用前二法,补助以速之。若脓既成而不溃,用艾于当头灸数炷以出之,却服十全大补汤。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
标本论(十五)
-
├─
求本论(十六)
-
├─
治形论(十七)
-
├─
脏象别论(十八)
-
├─
天年论(十九)
-
├─
中兴论(又十九)
-
├─
逆数论(二十)
-
├─
反佐论(二十一)
-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
误谬论(二十七)
-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
保天吟(三十四)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
├─
《内经》脉义
-
├─
《内经》脉义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
通一子脉义
-
├─
通一子脉义
-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
├─
经义(一)
-
├─
伤寒总名(二)
-
├─
初诊伤寒法(三)
-
├─
论脉(四)
-
├─
风寒辩(五)
-
├─
伤寒三证(六)
-
├─
六经证(七)
-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
阳证阴证辩(九)
-
├─
三阳阳明证(十)
-
├─
两感(十一)
-
├─
表里辩(十二)
-
├─
寒热辩(十三)
-
├─
论汗(十四)
-
├─
论吐(十五)
-
├─
论下(十六)
-
├─
看目(十七)
-
├─
舌色辩(十八)
-
├─
饮水(十九)
-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
治法(二十六)
-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
经义(一)
-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
发斑(三十四)
-
├─
发黄(三十五)
-
├─
发狂(三十六)
-
├─
风湿(三十七)
-
├─
结胸(三十八)
-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
谵语郑声(四十)
-
├─
衄血(四十一)
-
├─
蓄血(四十二)
-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
虚证(四十七)
-
├─
动气(四十八)
-
├─
战汗(四十九)
-
├─
头汗(五十)
-
├─
吐蛔(五十一)
-
├─
腹痛(五十二)
-
├─
下痢(五十三)
-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
小便(五十五)
-
├─
死证(五十六)
-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
温中和中类
-
├─
清理类
-
├─
吐涌类
-
├─
攻下类
-
├─
培补类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
├─
诸风
-
├─
诸风
-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
├─
瘟疫
-
├─
瘟疫
-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
├─
肿胀
-
├─
肿胀
-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
├─
血证
-
├─
血证
-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
├─
诸气-经义
-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
├─
死生-经义
-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
├─
滑胎(三十二)
-
├─
催生(三三)
-
├─
稳婆(三四)
-
├─
产要(三五)
-
├─
六逆产(三六)
-
├─
胞破产难(三七)
-
├─
胞衣不出(三八)
-
├─
气脱血晕(三九)
-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
子死腹中(四一)
-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
小产(四三)
-
├─
下胎断产(四四)
-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
滑胎(三十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
产后腹痛(四八)
-
├─
产后发热(四九)
-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
蓐劳(五一)
-
├─
产后喘促(五二)
-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
产后发痉(五四)
-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
带下(五八)
-
├─
白浊遗淋(五九)
-
├─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
├─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
带下(五八)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
├─
乳少(六二)
-
├─
乳出(六三)
-
├─
吹乳妒乳(六四)
-
├─
乳痈乳岩(六五)
-
├─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
乳少(六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
盈虚吟(六八)
-
├─
辩古(六九)
-
├─
述古(七十)
-
├─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
├─
论证(七二)
-
├─
血症(七三)
-
├─
食?(七四)
-
├─
气瘕(七五)
-
├─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
论证(七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
├─
阴挺(七七)
-
├─
阴肿(七八)
-
├─
阴疮(七九)
-
├─
阴痒(八十)
-
├─
阴冷(八一)
-
├─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
├─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
阴挺(七七)
-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
├─
麻疹
-
├─
麻疹
-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
├─
总论(一)
-
├─
初辩痘证(二)
-
├─
论脉(三)
-
├─
形色情性(四)
-
├─
日期(五)
-
├─
五脏证(六)
-
├─
分气血(七)
-
├─
辩虚质寒热(八)
-
├─
部位吉凶(九)
-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
吉证(十一)
-
├─
凶证(十二)
-
├─
怪痘形证(十三)
-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
总论(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
禁忌(三十一)
-
├─
出不快(三十二)
-
├─
陷伏(三十三)
-
├─
痒抓破(三十四)
-
├─
作痛(三十五)
-
├─
头面肿(三十六)
-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
饮食(三十八)
-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
呕吐(四十二)
-
├─
泄泻(四十三)
-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
烦躁(四十五)
-
├─
喘急(四十六)
-
├─
声音(四十七)
-
├─
惊搐(四十八)
-
├─
昏睡(四十九)
-
├─
腰痛(五十)
-
├─
腹痛(五十一)
-
├─
腹胀(五十二)
-
├─
厥逆(五十三)
-
├─
发渴(五十四)
-
├─
失血(五十五)
-
├─
发泡(五十六)
-
├─
溃烂(五十七)
-
├─
多汗(五十八)
-
├─
夹疹(五十九)
-
├─
夹斑(六十)
-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
目证(六十三)
-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
疳蚀疮(六十五)
-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
经义(一)
-
├─
脉候(二)
-
├─
论证(三)
-
├─
善恶顺逆(四)
-
├─
虚实(五)
-
├─
浅深辩(六)
-
├─
总论治法(七)
-
├─
败毒(八)
-
├─
托里(九)
-
├─
论汗下(十)
-
├─
论灸法(十一)
-
├─
脓针辩(十二)
-
├─
论针法(十三)
-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
围药(十五)
-
├─
腐肉(十六)
-
├─
舍时从证(十七)
-
├─
阳气脱陷(十八)
-
├─
温补按则(十九)
-
├─
定痛(二十)
-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
槐花酒(二十三)
-
├─
忍冬酒(二十四)
-
├─
肿疡(二十五)
-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
溃疡(二十七)
-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
作呕(三十二)
-
├─
作渴(三十三)
-
├─
泻痢(三十四)
-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
发痉(三十七)
-
├─
无寐(三十八)
-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
戒忌调护(四十)
-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
论列方(外科上)
-
├─
经义(一)
-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
发背(四十二)
-
├─
脑疽(四十三)
-
├─
耳疮(四十四)
-
├─
鬓疽(四十五)
-
├─
腮(四十六)
-
├─
瘰(四十七)
-
├─
疔疮(四十八)
-
├─
时毒(四十九)
-
├─
肺痈肺痿(五十)
-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
胃脘痈(五十二)
-
├─
腹痈(五十三)
-
├─
肠痈(五十四)
-
├─
附骨疽(五十五)
-
├─
臀痈(五十六)
-
├─
流注(五十七)
-
├─
鹤膝风(五十八)
-
├─
多骨疽(五十九)
-
├─
下疳疮(六十)
-
├─
便毒(六十一)
-
├─
杨梅疮(六十二)
-
├─
囊痈(六十三)
-
├─
悬痈(六十四)
-
├─
脱疽(六十五)
-
├─
脚发(六十六)
-
├─
足跟疮(六十七)
-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
?疮(六十九)
-
├─
天泡疮(七十)
-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
翻花疮(七十二)
-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
杖疮(七十五)
-
├─
破伤风(七十六)
-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
瘤赘(七十九)
-
├─
疣(八十)
-
├─
论列方(外科下)
-
├─
发背(四十二)
-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
├─
补阵
-
├─
补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
├─
和阵
-
├─
和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
├─
攻阵
-
├─
攻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
├─
散阵
-
├─
散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
├─
寒阵
-
├─
寒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
├─
热阵
-
├─
热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
├─
固阵
-
├─
固阵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