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六十五)
立斋曰∶脱疽,以疔患于足,或足趾,重者溃脱,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指者,名曰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此证固膏粱浓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或服丹石补药,致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情势虽小,其恶甚大,不问肿溃,皆须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凡初发而色黑不溃者,不治。毒延入腹者,不治。色黑不痛者,亦不治。色赤作痛自溃者,可治。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斩去之。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伤而致者,若元气虚弱,或犯房事,或外涂寒凉,内服克伐,损伤脾胃,以致患处不溃,或黑延上足,亦多致死。重者须当用脚刀转解周骨,轻拽去之,使筋随骨出,而毒得泄,亦不痛。否则毒筋内断,虽去而仍溃。且偏僻之处,气血罕到,药难导达。况攻毒之剂,必先伤脾胃,反损元气,不若灸法为良。重者,须解去为善。故孙真人云∶在肉则割,在指则截。使不如此,则必致夭殁而害尤甚矣。况患处已坏,虽解不痛,又何惮而不为乎。患者当知之。若女人患此,又多因札缚,血脉不通,遂成死肉,惟当壮其脾胃,行其经络,生其血气则愈。
又《治法》曰∶色赤作痛者,元气虚而湿毒壅盛也,先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药,如活命饮、托里散之属。仍速用补剂,如十全大补汤、加减八味丸,则毒瓦斯不致上侵,元气不致亏损,庶可保生。作渴者,宜滋阴降火。色黑者,不治。
崔氏方,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伤肉,或因损足成疮,溃烂上脚,用绿矾置铁板上,沸色赤如溶金色者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盐汤洗而搽之。
一男子,足趾患之, 痛色赤,发热,隔蒜灸之,更以人参败毒散去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痛止。又用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银花,数剂而痊。
一男子,足趾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余壮,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壮始痛,更投仙方活命饮四剂,乃以托里药,溃脱而愈。
一膏粱之人,先作渴足热,后足大趾赤痛,六脉洪数而无力,左尺为甚,予谓此足三阴虚
证,当滋化源为主。彼固服除湿败毒等剂,元气益虚,色黯延足。余乃朝用 补中益气汤,夕用补阴八珍汤,各三十余剂,及 桑枝灸,溃而脓清,作渴不止。遂朝以前汤送加减八味丸,夕用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痊。是时,同患此证,服败毒之药者,俱不效。一膏粱人,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脚 痛,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疡之善证,尚可治。遂以连翘消毒散六剂,更以金银花、甘草节、栝蒌二十余剂,患指溃脱,再以当归、川芎、连翘、生地、金银花、白芷,二十余剂而愈。
一刍荛,左足趾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趾黑,五日其足黑冷,不知疼痛,脉沉细,此脾胃受毒所致。以飞龙夺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割后骨始痛而可救。遂以十全大补汤治之而愈。盖死肉乃毒瓦斯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经曰风淫末疾,即此是也。向若攻伐之,则元气愈盛,邪气愈盛,乘虚上侵,必致不救。(俱薛按)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
标本论(十五)
-
├─
求本论(十六)
-
├─
治形论(十七)
-
├─
脏象别论(十八)
-
├─
天年论(十九)
-
├─
中兴论(又十九)
-
├─
逆数论(二十)
-
├─
反佐论(二十一)
-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
误谬论(二十七)
-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
保天吟(三十四)
-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
├─
《内经》脉义
-
├─
《内经》脉义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
├─
通一子脉义
-
├─
通一子脉义
-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
├─
经义(一)
-
├─
伤寒总名(二)
-
├─
初诊伤寒法(三)
-
├─
论脉(四)
-
├─
风寒辩(五)
-
├─
伤寒三证(六)
-
├─
六经证(七)
-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
阳证阴证辩(九)
-
├─
三阳阳明证(十)
-
├─
两感(十一)
-
├─
表里辩(十二)
-
├─
寒热辩(十三)
-
├─
论汗(十四)
-
├─
论吐(十五)
-
├─
论下(十六)
-
├─
看目(十七)
-
├─
舌色辩(十八)
-
├─
饮水(十九)
-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
治法(二十六)
-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
经义(一)
-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
发斑(三十四)
-
├─
发黄(三十五)
-
├─
发狂(三十六)
-
├─
风湿(三十七)
-
├─
结胸(三十八)
-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
谵语郑声(四十)
-
├─
衄血(四十一)
-
├─
蓄血(四十二)
-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
虚证(四十七)
-
├─
动气(四十八)
-
├─
战汗(四十九)
-
├─
头汗(五十)
-
├─
吐蛔(五十一)
-
├─
腹痛(五十二)
-
├─
下痢(五十三)
-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
小便(五十五)
-
├─
死证(五十六)
-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
温中和中类
-
├─
清理类
-
├─
吐涌类
-
├─
攻下类
-
├─
培补类
-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
├─
诸风
-
├─
诸风
-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
├─
瘟疫
-
├─
瘟疫
-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
├─
肿胀
-
├─
肿胀
-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
├─
血证
-
├─
血证
-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
├─
诸气-经义
-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
├─
死生-经义
-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
├─
滑胎(三十二)
-
├─
催生(三三)
-
├─
稳婆(三四)
-
├─
产要(三五)
-
├─
六逆产(三六)
-
├─
胞破产难(三七)
-
├─
胞衣不出(三八)
-
├─
气脱血晕(三九)
-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
子死腹中(四一)
-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
小产(四三)
-
├─
下胎断产(四四)
-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
滑胎(三十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
产后腹痛(四八)
-
├─
产后发热(四九)
-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
蓐劳(五一)
-
├─
产后喘促(五二)
-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
产后发痉(五四)
-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
带下(五八)
-
├─
白浊遗淋(五九)
-
├─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
├─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
带下(五八)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
├─
乳少(六二)
-
├─
乳出(六三)
-
├─
吹乳妒乳(六四)
-
├─
乳痈乳岩(六五)
-
├─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
乳少(六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
盈虚吟(六八)
-
├─
辩古(六九)
-
├─
述古(七十)
-
├─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
├─
论证(七二)
-
├─
血症(七三)
-
├─
食?(七四)
-
├─
气瘕(七五)
-
├─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
论证(七二)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
├─
阴挺(七七)
-
├─
阴肿(七八)
-
├─
阴疮(七九)
-
├─
阴痒(八十)
-
├─
阴冷(八一)
-
├─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
├─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
阴挺(七七)
-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
├─
麻疹
-
├─
麻疹
-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
├─
总论(一)
-
├─
初辩痘证(二)
-
├─
论脉(三)
-
├─
形色情性(四)
-
├─
日期(五)
-
├─
五脏证(六)
-
├─
分气血(七)
-
├─
辩虚质寒热(八)
-
├─
部位吉凶(九)
-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
吉证(十一)
-
├─
凶证(十二)
-
├─
怪痘形证(十三)
-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
总论(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
禁忌(三十一)
-
├─
出不快(三十二)
-
├─
陷伏(三十三)
-
├─
痒抓破(三十四)
-
├─
作痛(三十五)
-
├─
头面肿(三十六)
-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
饮食(三十八)
-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
呕吐(四十二)
-
├─
泄泻(四十三)
-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
烦躁(四十五)
-
├─
喘急(四十六)
-
├─
声音(四十七)
-
├─
惊搐(四十八)
-
├─
昏睡(四十九)
-
├─
腰痛(五十)
-
├─
腹痛(五十一)
-
├─
腹胀(五十二)
-
├─
厥逆(五十三)
-
├─
发渴(五十四)
-
├─
失血(五十五)
-
├─
发泡(五十六)
-
├─
溃烂(五十七)
-
├─
多汗(五十八)
-
├─
夹疹(五十九)
-
├─
夹斑(六十)
-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
目证(六十三)
-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
疳蚀疮(六十五)
-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
经义(一)
-
├─
脉候(二)
-
├─
论证(三)
-
├─
善恶顺逆(四)
-
├─
虚实(五)
-
├─
浅深辩(六)
-
├─
总论治法(七)
-
├─
败毒(八)
-
├─
托里(九)
-
├─
论汗下(十)
-
├─
论灸法(十一)
-
├─
脓针辩(十二)
-
├─
论针法(十三)
-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
围药(十五)
-
├─
腐肉(十六)
-
├─
舍时从证(十七)
-
├─
阳气脱陷(十八)
-
├─
温补按则(十九)
-
├─
定痛(二十)
-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
槐花酒(二十三)
-
├─
忍冬酒(二十四)
-
├─
肿疡(二十五)
-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
溃疡(二十七)
-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
作呕(三十二)
-
├─
作渴(三十三)
-
├─
泻痢(三十四)
-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
发痉(三十七)
-
├─
无寐(三十八)
-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
戒忌调护(四十)
-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
论列方(外科上)
-
├─
经义(一)
-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
发背(四十二)
-
├─
脑疽(四十三)
-
├─
耳疮(四十四)
-
├─
鬓疽(四十五)
-
├─
腮(四十六)
-
├─
瘰(四十七)
-
├─
疔疮(四十八)
-
├─
时毒(四十九)
-
├─
肺痈肺痿(五十)
-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
胃脘痈(五十二)
-
├─
腹痈(五十三)
-
├─
肠痈(五十四)
-
├─
附骨疽(五十五)
-
├─
臀痈(五十六)
-
├─
流注(五十七)
-
├─
鹤膝风(五十八)
-
├─
多骨疽(五十九)
-
├─
下疳疮(六十)
-
├─
便毒(六十一)
-
├─
杨梅疮(六十二)
-
├─
囊痈(六十三)
-
├─
悬痈(六十四)
-
├─
脱疽(六十五)
-
├─
脚发(六十六)
-
├─
足跟疮(六十七)
-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
?疮(六十九)
-
├─
天泡疮(七十)
-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
翻花疮(七十二)
-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
杖疮(七十五)
-
├─
破伤风(七十六)
-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
瘤赘(七十九)
-
├─
疣(八十)
-
├─
论列方(外科下)
-
├─
发背(四十二)
-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
├─
补阵
-
├─
补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
├─
和阵
-
├─
和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
├─
攻阵
-
├─
攻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
├─
散阵
-
├─
散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
├─
寒阵
-
├─
寒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
├─
热阵
-
├─
热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
├─
固阵
-
├─
固阵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