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疡(十六)
痈疽,初发壅肿而未见脓者也。《集验》论疮疡之法,其名有三∶曰疖,曰痈,曰疽。
疖者,初生突起,浮赤而无根脚,肿见于皮肤间,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则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如不破,用替针丸、拔毒膏贴之,脓出即愈。痈者,初生红肿,突起无头,便用火针针之即散,不散针侵根脚,阔三四寸,发热恶寒,烦渴,或不发热,抽掣疼痛,四五日后,按之微软,此证毒瓦斯浮浅,春夏宜用防风败毒散,加葱头、姜枣煎服,秋冬去姜枣、葱头,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蒌,身半以下宜加射干,治早者即散。或用追毒丸、返魂丹、复元通气散微利之。脓成用铍针破开,或用替针丸咬开。又一等皮色不变,但略微肿,肌肉内痛,夜间痛甚,发热恶寒,烦渴,此热毒深,亦名为疽,谓其能伤筋脉骨髓也,日久按之,心中微软,脓成后用火烙烙开,以决大脓,外用拔毒乳香膏贴之,宜服内托之药。初发,急用大针于肿硬处针之则散。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大,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发之兆也。急用火针于白粒上针开,或误触破,或入汤,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不散,根脚赤晕展开,须详看之,方见其晕阔狭,如阔四五寸左右,浑身发壮热,微渴,疮上亦热,此疽也。用火针于初起白粒上,刺入一寸余,径寸之间,四边刺四处,便用四味紫葛汤淋洗,一日夜共五六次洗之,洗了以软帛拭干,看疽上或有渐生白粒,如黍米或多或少,可用银篦儿挑去,勿令见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见血尤妙。却用老皮散敷之,用凉水调大铁箍散围贴,却留疮口,疮口处,用水调正铁箍散贴之,未可用膏药。如再要洗,须先去围药令净,然后洗之,一次洗,一次点检,疽上渐生白粒,有则如前挑之,六七日疮头无数如蜂房,脓不肯出,仍淋洗、围贴,冬月用五香连翘汤,大黄一味随虚实加减;夏秋用黄连羌活散,春末夏初用防风败毒散,加葱白、枣煎服,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气实,脉洪滑有力,痛肿 开,壮热便闭,于五利大黄汤、漏芦汤、返魂丹、追毒丸、复元通气散,选一药以通利之。若大便润,便止药,四十岁以前可用之,虚弱年老之人,虽有便闭之证,须慎之勿令过也。疮热晕赤 开围贴,如赤晕收敛,却再换铁箍散,不及用火针,证七八日后,中间初起白粒处,此窍已溃通内大脓,可用皮纸捻小纸 ,捻入窍中令透,渐渐流出,可不用针砭。
如要脓透,必以大针刺开,或周遭四五处,其窍四边如蜂房处,脓不肯出,用正铁箍散香油调贴。一证初生白粒,误触后,便觉情怀不舒畅,背上沉重,如负五七斤米样,身体烦疼,胸膈痞闷而躁,饮食无味,怕闻食气,所谓外如麻,里如瓜者,疽毒深恶,内连腑脏也。三五日内,皆可用烙,于中间左右上下,令毒瓦斯通畅后,脓从诸窍而出。五六日不散,疽顶生白粒如椒者,数日后渐生多,间有大如蜂房、莲子者,指捺有脓血而不流,时有清水流出,微肿不突,根脚红晕,渐渐展开,或痒痛,或不痛,或根脚晕紫赤, 开至七八寸,疽不甚热,此证甚重,用紫葛汤加米醋一盏淋洗,可使红活,如法去白粒,敷老皮散,围大铁箍散,疮口涂正铁箍散,每用前法,如得根脚红晕,收疽突,此药力到,变重为轻。如起第一颗顶上白粒,虽有脓而引不透,按之犹硬,或渐不疼,便宜用火烙开透。若根脚仍旧紫黑,疮反陷下如牛项之皮,渐变黑色,肌骨腐溃,恍惚沉重,用拔毒乳香膏,贴四边,仍用大铁箍散围,却用猪蹄汤洗,此数项变证必多,又宜随证调理,脉若虚弱,便用大料人参、当归,浓汤调解毒行经之药。凡痈疽必服万全散,夏月用桃红散,服以护心。若见脓之后,当以溃疡法调理。(按《集验》治法,未可尽据为准绳,更当以后论为主,参酌诸方用之。)
大法肿高 痛,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如内托复煎散。肿硬痛深,脉沉者邪在内也,宜下之,如黄连内疏汤、仙方活命饮、苦参丸。外无 肿,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和荣卫,如托里荣卫汤,白芷、升麻辈。 痛躁烦,或咽干作渴者,宜降火,如黄连解毒汤。 痛发热,或拘急,或头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辈,大痛或不痛者,邪气实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如仙方活命饮。烦躁饮冷,痛,脉数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凉饮,或金银花散。恶寒而不溃者,气实兼寒邪也,宜宣而补之,如十宣散。 痛发热汗多,大渴便秘,谵语者,结阳证也,宜下之,如黄连内疏汤、破棺丹辈。不作脓或熟而不溃者,虚也,宜补之,如补中益气汤、八物汤、十全大补汤辈。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肿痛或不作脓者,邪气凝结也,宜解之,如仙方活命饮。肿痛饮冷,发热睡语者,火也,宜清之,如清心汤,或防风通圣散加黄连。不作脓,或不溃及不敛者,阳气虚也,宜补之,如托里消毒散。
洁古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流通者,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甚,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原,(内疏黄连汤。)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以防其干也,(内托复煎散。)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当归黄 汤。)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也。东垣云∶疮疽之发,其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药,则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剂托裹,则是骨髓之病,上彻皮毛,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殆,重则死矣。予闻洁古云,疮疡之生也,表里不同,或攻或发,少有差舛、变证,随能杀人,甚于伤寒也。针灸施治,各随其宜。所用之药,又当明人五脏君臣,是其法也。
内疏黄连汤 治呕哕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色不变色,根系深大,病远在内,脏腑秘涩,当急疏利之。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上除槟榔、木香为末外,并锉。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黄一钱,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黄连汤,大便秘涩加大黄。如无热证,止用复煎散,时时呷之,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内托复煎散 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浮,痛在皮内,恐邪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
地骨皮 黄 防风(各二两) 芍药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当归 防己(各一两) 桂(五钱)
上 咀。先将苍术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苍术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四服,终日服之。又煎苍术滓为汤,去滓,再根据前煎十二味药滓,服之。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烦热已退,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侵也。
当归黄 汤 治疮疡脏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上 咀,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如烦躁不能睡卧者,加栀子。如呕,则是湿气侵胃,倍加白术。上三方,乃易水师弟治疮之三法,今特列于篇首,而以古今诸方胪列于后,临病之工详审脉证而施用之,庶乎可以无失矣。
发表
《内经》曰∶汗之则疮已。东垣云∶东南二方者,在人则为丙,小肠热甲胆风,小肠与胆,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疮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非疽疮也,止痈疖也。小则为疖,大则为痈,其邪所受于下,风湿之地气,自外而来侵加于身者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此疮自外而入,是丙小肠左边,入于胆作痛而非痒也。此二方皆主血,血为病必痛。此元气不足,营气逆行,其疮初出,未有传变,在于肌肉之上,皮毛之间,只于风热,六经所行经络地分出矣。宜泻其风湿热,医者只知阴覆其阳则汗也。此宜发汗者,乃湿热郁其手足少阳,致血脉凝逆,使荣卫周身元气消弱也。其风热郁滞于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肿,微黯色,东方青,埋没之色也。风木之性上冲,颜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疮之色亦赫赤肿硬,微带黯色,其疮之情势,亦奋然高起,结硬而作痛也,其脉止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缓,左关洪缓而弦,是客邪在于血脉之上,皮肤之间,宜急发其汗而通其荣卫,则邪气去矣。以托里荣行汤主之。刘宗浓曰∶前论大要三法即此。疮宜汗之,及先托里,恐邪气入内,言外因也。宜先疏内,以绝其源,言内因也。当和荣卫,谓不内外因之证也。故疮之发于皮表者,因大略言汗,其汗下和之间,然亦有外治之次第焉。如郭氏治验云∶一妇人五十九岁,右耳下天容穴间,患一疔疮,其头黑大 ,四边泡起,黄水时流,浑身麻木,发热谵语,时时昏沉,六脉浮洪,用乌金散汗之。就以 针,先刺疮心不痛,周遭再刺十余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就以寸金锭子, 入疮内,外用提丁锭子,放于疮上,膏药贴护,次日汗后,精神微爽,却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溃动。后用守效散贴涂,红玉锭子 之,八日其疔自出矣。兹所谓审脉证汗下之间,外治次第如此。殊胜不察脉证,但见发热谵语,便投凉剂与下,或兼以香窜之药,遂致误人者远矣。
丹溪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夕,今发于外宜以标本为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发,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黄、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内托之本意也。
托里荣卫汤 治痈疽疔肿。及无名肿毒。
桂枝(七分) 人参 黄 红花 苍术柴胡 连翘 当归身 羌活 黄芩 防风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加味当归饮子 治诸疮疡,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郁则发之。
当归 生地黄 升麻(各五钱) 防风(二钱五分) 荆芥穗 何首乌(各二钱) 紫胡 白芍药川芎 羌活 黄 (各二钱) 红花 苏木 甘草(各一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沐浴取微汗效速,使血气通和,服之应效。
人参败毒散
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炒) 羌活 枳壳(麸炒)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服后服内托复煎散。
郭氏神效乌金散 治痈疽、疔肿、时毒、附骨疽、诸恶疮等证。若疮黑陷如石坚,四肢冷,脉细,或时昏昧,谵语、循衣,烦渴,危笃者,服此汗之疮起。
苍耳头(端午日午时收) 小草乌头 火麻头(火日收) 木贼(去节) 蛤蟆头 桦皮节(酥炙)麻黄(去根、节)
上晒干,各等分。同入瓷器内,盐泥固济,炭火内从早 至申分,如黑煤色为度,碾为末。每服二钱,病重者三钱,用热酒调下;未汗再一服,如汗干,却服解毒疏利之药。如修合此药,必选天晴、好日,于静室中,勿令鸡犬、猫畜,及阴人见也。又名首功玄黑散。
夺命丹 治诸般肿毒、疔疽、恶疮。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三钱) 白矾(枯) 寒水石 铜绿(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粒,另研) 乳香 没药 麝香(一钱)
上件为细末。将蜗牛另碾一处丸,如丸不就,用好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生葱三五茎,嚼极烂,吐于手心,包药在内,热酒和葱送下,如重车行五七里,汗出为效。
重者,再服一、二丸。
蟾酥丸 治疔黄,一切恶疮。
川乌 莲花蕊 朱砂(各一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病重者二丸。根据前法服,取汗。
上三方,郭氏称为首药,皆主乎发散。首出太阳例,后二方出少阴例,然皆劫剂也,智者当较轻重阴阳之分,取择用之。
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丸,六名来苏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疮,身未烂者,与三丸服之,咽下便活。
如口噤,但斡开牙关,研化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发背、脑疽、痈肿、偏身附骨肿痛。先觉时饮水,口中烦渴发热,四肢沉重,体壮热。
麝香(一分) 南乳香 乌金石 轻粉 雄黄 狗宝 没药(各一钱) 蟾酥(二钱) 粉霜黄腊(各三钱) 砂(五钱) 鲤鱼胆 狗胆(各一个,干用) 金头蜈蚣(七条,全者,酥炙黄色) 头首男孩儿乳(一合)
上件为细末。除黄腊、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绿豆大;小儿丸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个。研烂,新汲水调送下,用衣服盖之睡,勿令透风,汗出为度。大段疼痛,如无头疮肿,不过三服立效。眼药后吃白粥、瓜齑,就睡大妙。
乌金散 治疔毒肿痛。
牙皂(四分) 人言(制)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余( 过) 蛇蜕( 过) 蜂房( ,各一钱)蝉蜕(酒洗) 血竭 乳香(炙) 僵蚕(炒去丝,各二钱) 辰砂(研,水飞) 雄黄 穿山甲(炙黄,各二钱五分) 全蝎(三钱,汤泡七次) 天龙(四钱,酒炙去头足) 川乌尖 没药(炙)
上各为细末,称准分两,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胜金丹 治症同前。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钱五分) 全蝎(泡,炙)
上为细末,炙和匀。服法同前。
夺命丹 治证同前。
轻粉 麝香 白砒(制,各五分) 白矾( ) 辰砂(为衣) 血竭(各一钱) 蟾酥(干者二钱,酒化入药) 铜绿 寒水石( ) 乳香 没药 雄黄(各二钱) 蜗牛(二十一个,连壳)
上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如泥,匀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就,加好酒打三五百下。每服二三丸,先用葱白三寸与病者嚼烂,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将药丸裹入葱白,用无灰酒三四盏,温热送下,被盖取汗为度。重者不过三服。
上自乌金散以下,皆治毒疮初发,憎寒壮热面赤,身拘急疼痛者,取汗之峻剂。东垣虽左袒汗而托里荣卫,一方则固。丹溪所谓,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者也,与乌金、夺命之取汗异矣。当归饮子亦同此意,而微有气血温凉之分焉,故与败毒散同列为发表之方。而后所列东垣分经诸方,则正丹溪所云云,虽曰解表,不以取汗为功,尤可师法,学人详之。
〔垣〕 通父家翟梗,于尻臀上足太阳经生痈,坚硬肿痛大作,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
内托羌活汤
羌活 黄柏(酒洗,各二钱) 防风 本 连翘 当归(各一钱) 肉桂(三分) 甘草(炙) 苍术陈皮(各五分) 黄 (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酒二大盏,水一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空心。以夹被盖覆其痈,使药行罢去之,一服愈。
〔丹〕 王姑丈七十余,患项疽,脉实而稍大,此因忧闷而生,太阳经治之。
归头(二钱) 黄柏(一钱半,酒) 黄 羌活 地黄(酒) 黄芩(酒炒) 桔梗(一钱) 黄连(酒炒) 连翘 防风 甘草(生) 人参 陈皮 防己 泽泻(五分)
白水煎服。
净腋汤 治皮肤痒,腋下疮,背上疮,耳聋耳鸣。
麻黄 草蔻 防风 柴胡 黄芩(酒) 苍术(各一钱) 桂枝 羌活(各二钱) 桔梗 甘草生地(各五分) 当归梢(七分) 红花(少许) 升麻(半分) 连翘(一钱半)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经分出痈,第四日忽肿,幼有 疝,其臂外皆肿痛,先肿在阳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然其证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恶风寒,止热躁,脉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邪止在经脉之中,凝滞为痈,出身半以上,风从上受之也,故与却寒邪,和经脉中气血,使无凝滞也。
白芷升麻汤
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生) 归梢 生地(各一钱) 酒黄芩黄 连翘(各二钱) 中桂(少) 红花(少)
上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临卧热服,一服愈。此证虽曰经脉之中,然得之自八风之变,其药制度皆发表之意。
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升麻 连翘 葛根(各一钱半) 肉桂(三分) 黄 归身 甘草(炙,各一钱) 黍粘子(五分)黄柏(二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二服愈。
〔罗〕 汗之则疮已。丁巳年,委予从军。回住曹州,有赵同知舅,经历。病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地冻,则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曰∶冬月闭藏,水冰地坼,故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里温经汤。麻黄苦温发之者也,故以为君;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流而不行者则痛,以香白芷、归身辛温,以破血散滞;湿热则肿,苍术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皮肤腠间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其里也,故以为佐。各锉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且卧于暖处,则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伸,大汗出,肿减八九;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黍粘子,痛肿悉去,经言汗出则疮已,信哉。
托里温经汤 治寒覆皮毛,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赤肿,痛不可忍,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麻黄(去根、节) 白芷 当归(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升麻(四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钱半) 人参 苍术(各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秤一两,水二盏,先煮麻黄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讫,卧于暖处,即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 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湿地气,二月间得附骨痈,于左腿外侧足少阳之分,少侵足阳明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与药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后柔软而肿消矣。
内托黄 酒煎汤
柴胡 黍粘子(各钱半)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 当归梢(各二钱) 黄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大温空心食消尽服之,少时以早膳压之,使不令大热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贾德茂男,十岁。四月天气大热,于左足大腿近膝股内,足厥阴肝之经,少侵足太阴脾之经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痛势甚大,其脉在三部细弦,按之洪缓,略有力。
内托黄 柴胡汤
黄 (二钱) 柴胡梢(一钱) 羌活(五分) 连翘(一钱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酒制,一钱)生地(一钱) 黄柏(酒洗,三分) 当归尾(七分半)
上作一服。酒一盏,水三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一服愈。
上方皆东垣及罗谦甫、丹溪随痈疽所发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发表为先,不过一二服而愈。如痈疽发在太阳经分野,必用防风、羌活;阳明经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阳经分野,必用柴胡;太阴经分野,必用芍药、升麻;少阴经分野,必用独活;厥阴经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药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带生煎之,临卧服,使药上行。脉细小无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辛热剂,脉洪大有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苦寒剂。随证加减,活泼泼地,其效如神,真良医也。
辛凉解表
脉有力而数者,春夏者宜之。其药则前条东垣、谦甫、丹溪诸方(除托里温经汤) 皆是也。
〔丹〕 吕孺人,恶寒发热,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热,与此药。
白术 川芎(三钱) 赤芍药 连翘(二钱半) 陈皮 黄芩 防风(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又治一好酒老媪脑疽,脉弦紧急且涩,用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又酒拌炒人参,人姜煎调一钱重,过两时再与,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亦辛凉解表之意。
当归拈痛汤 治一切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膝生疮赤肿,里外兼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并宜服之。
羌活 人参 苦参(酒制)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甘草(炙) 黄芩(酒制)茵陈叶(酒炒,半两) 防风 当归身 泽泻 知母(酒制) 猪苓(各三钱) 白术(一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空心服,临睡再服之。
按∶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东垣本处为治香港脚湿热之剂,然世人用治以上诸疮甚验故录之。
缩毒全粉散(《鬼遗》) 治但疼痛,不急胀。
干葛 甘草 郁金 川芎 栝蒌根 白芷(各等分)
上并生为末。每服一钱,温酒入蜜调下,不拘时。此药大散五脏积毒凝滞,日三服。
复煎散 治痈疽,发背。
黄柏 黄芩 黄连 知母 生地黄(酒洗,各一钱) 防己 山栀 羌活 黄 麦门冬甘草(炙) 独活 人参(各半钱) 当归尾(二钱) 陈皮 防风梢 甘草梢(生) 苏木 当归身五味子 猪苓 本 连翘 桔梗(各一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羌活当归汤(脑疽) 黄柏当归汤(发背) 黄连消毒饮(脑疽) 内托升麻汤(乳痈) 散肿溃坚汤升麻调经汤(并瘰 ) 东垣连羌散坚汤 消肿汤(并马刀) 柴胡通经汤(马刀)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时毒) 中和汤(时毒)
辛平解表
不寒不热,半阴半阳者,宜之。
良方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
甘草 陈皮(各一两半) 芍药(七钱半) 大黄(半两,煨) 干葛 苍术 桔梗 升麻(各一两)当归 茯苓 白芷(各二两) 干姜 枳壳(各半钱)
《三因方》有浓朴(半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经药也,五积散加减法,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盖欲燥脾胃胜湿和气,为治疮之剂,然临证而不通变,恐未合宜也。
加味当归饮子(见前)
圣济总录金针散 治发背,诸疮肿。
皂角针(春取一半新,采一半黑者)
上一味不拘多少,晒干为末。食后,酒调二三钱服。
按∶丹溪曰∶此药治痈疽,已破未破皆用,直领到溃处,谓当入群队中用也。
辛温解表
脉无力而缓者,秋冬者,宜之。
精要十宣散
人参 当归 黄 (各二两) 川芎 防风 浓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止。热酒调下,日数服以多为妙。不饮酒者,用木香浓煎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许学士云∶此方得于都下异人,济苦者不可胜数。陈无择谓∶此药在第四节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卫生宝鉴》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赢,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其宜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故此方用之于痈疽初发,或已发,或内托。然疮证脉缓涩,或身倦恶寒热少,脉弦或紧细者,宜用之,散风寒助阳之剂也,表里气血之药。若施之于积热 毒,更不分经络、时宜,不能无误也。
丹溪曰∶《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些小痈疮,与冬月时令,尽收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
比见世人用此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前后,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哉。
十六味流气饮 治无名恶肿,痈疽等证。
川芎 当归 芍药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 官桂 桔梗 白芷 槟榔 浓朴乌药 甘草 紫苏 枳壳上 咀,水煎服。
按∶此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剂,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脉之洪缓、沉迟、紧细者,不宜用此。每见外科诸家载此,往往不分经络、脉证,不具时宜,但云化毒消肿。有云不退者,加以补气血之药。盖又使入不能无疑也,用者当触类而长之。
凡治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在表里,便服败毒、流气等药,必有失误。盖败毒散发表药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损,毒愈盛,虽有人参亦莫能补。流气饮耗血药也,果气结胸满,只宜二三服,多则血反致败,虽有芎归亦难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也。
千金托里散 治一切疮肿、发背、疔疮。
黄 (一两半) 浓朴 防风 桔梗(各二两) 连翘(二两二钱) 木香 没药(各三钱) 乳香(二钱) 当归(半两) 川芎 白芷 芍药 官桂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三二沸,和滓温服。
辛热解表
脉无力而迟者,阴证者,大寒之时者宜之。
托毒散(《鬼遗》) 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当归 麻黄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韦 龙胆草上九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丹溪治一男子,年五十余,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胛骨下,痛甚,脉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子、栝蒌子、甘草节
、羌活、青皮、人参、黄、 半夏、生姜,六帖而消,此非内托之意欤。攻里
内疏黄连汤(方见前。)
圣济射干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肿痛,脉洪实数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参 黄芩 麦门冬 大黄(各一两) 山栀(半两)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经药也。
托里散 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洪弦实数,肿甚欲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栝蒌根 皂角针 朴硝 连翘(各三钱) 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赤芍药黄芩(各二钱)
为粗末,每半两,水酒各半,煎服。
按∶此足厥阴、太阴、阳明经药也。
破棺丹 治诸热肿,一切风热疮症,发热多汗,大渴便秘,谵语,结阳之证。
大黄(二两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病重一丸至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半盏化服,或白汤合酒化服。
按∶此仲景正阳阳明经药也。
大黄(四两) 黄连 山栀 漏芦 泽兰 连翅 黄芩 苏木(各二两) 犀角(一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少阳药也,出足阳明例。
大黄(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
精要漏芦汤
生黄 连翘 沉香 漏芦(各一两) 粉草(半两) 大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内消升麻汤 治血气壮实,若患痈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黄(各二两) 黄芩(一两半) 枳实(麸炒) 当归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 咀,水煎,食前服。
孙真人单煮大黄汤(脉实沉而数,膏粱食肉之辈,大腑秘者,详审用之。)
锦文大黄(酒洗,去皮)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水煮服。
宣毒散 治一切毒疮,其功不可尽述。
大黄(煨) 白芷(各五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
〔薛〕 按∶此方乃宣通攻毒之剂,若脉沉实便秘者,乃毒在脏也,宜服之,以绝病源,其功甚大。或脏腑调和而脉不实,恐不可用。《医林集要》方,大黄一斤,白芷六两,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更用茶清,调搽患处,命名万金散,盖因其功而珍之也,当以水迭为丸,令可服。吴江,申佥宪兄,背患疽,木闷坚硬,脉沉实,乃毒在内,用一服,大小便下污物,再服而消,恐患者忽此二药,故以所尝治验者告之。
治背疮 荆芥穗、木鳖子肉、大黄、归头、甘草节,除荆芥穗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东饮,即下积,与粥便止。若结成者,用川楝子七枚,烧灰酒下,次与十四枚,又次与二十一枚,三帖后,虽结亦小矣。(陶氏。)
内托散 治诸肿毒恶疮,一服立愈。
大黄 牡蛎(各半两) 栝蒌(二枚) 甘草(三钱)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大碗,煎七分,去滓、温服。
秘传背疮方
大黄(五钱) 甘草节(一钱) 木鳖仁(五枚)
上先将甘草、木鳖锉碎,同酒水各半小碗,砂铫内,文武火熬数沸,后下大黄,煎至七分,去滓,盛瓷器内,以青布覆之,明星下露一宿,五更温服。打下脓血是验,却用生料四君子汤,煎服。
漏芦汤(见四卷,股部,附骨疽条。)
车螯散 治痈疽初发肿痛,或少年热盛发背等,急宜宣毒利下,热退为度,大人小儿,四季皆可服之。
紫背车螯(一双,盐泥固济,火 通红,地上出火毒用) 轻粉 甘草(各二钱) 大黄(五钱) 黄芩漏芦(去须) 瓜根(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汤下,速利、酒亦可。
内消丸(《宝鉴》) 治疮肿初生,及瘰 结核,热毒郁滞,服之内消。
薄荷叶 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软,二味各半斤,煎膏) 牵牛(半斤,取头末) 青皮 陈皮(各一两) 沉香(半两) 广术(炮) 京三棱(炮,各三钱)
上为末,人牵牛头末,用煎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食。
神仙解毒万病丸(又名追毒丸,一名玉枢丹。)
治一切毒,及菰子、鼠莽、菌蕈、金石,或吃疫死牛马、河豚等毒,或时行瘟疫、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及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或溺水,或打扑伤损,痈疽发背,疮肿汤火,或蛇、虫、犬、鼠所伤,或中邪狂走,鬼胎鬼气,并宜服之。居家出入,不可无此药,真济世卫身之宝。毒药如岭南两广最多,若从宦于此,才觉意思不快,服之即安。彼涧有草,曰胡蔓草,又名断肠草,阴置水中饮之,即死。又有取毒蛇杀之,以草覆上,以水洒之,数日菌生其上,取为末,酒调以毒入,始亦无患,再饮酒即发,立死。其或淫妇,多与北人配合,北人回密与药,置食中,乃戒之曰∶子某年来,若从其言,妇乃以药解之,过期则必死矣,名曰定年药。凡北人至彼方,亦宜知之,若觉中毒,四大不调,即便服此,况彼下药时,必于鸡豚等肉投之,后再食前物,必发其毒,急服此一锭,或吐,或利,随手便瘥。昔有一女子,久患劳瘵,为尸虫所噬,磨一锭服之,一时吐下小虫千余条,后只服苏合香丸半月,遂如常。如牛马、六畜中毒,亦以此药救之,无不效者。
文蛤(三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一名五倍子) 山茨菇(二两) 续随子(去壳研致,以纸包压去油、再研,一两) 红芽大戟(洗净,一两五钱) 麝香(三钱,研)
上各另为细末,和匀,以糯米粥和合,于木臼中杵千余下,每料分作四十锭,于端午、重阳、七夕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勿令妇人、孝服、不具足人,及鸡犬之类见之,合宜珍重,否则无效。如痈疽发背未破,用冷水磨涂痛处并服,良久,觉痒立消。阴阳二毒,伤寒心闷语狂,胸膈壅滞,邪毒未发,及瘟疫、山岚、瘴气,缠喉风,冷水入薄荷一叶,同研下。急中颠邪,喝叫乱走,鬼胎鬼气,并用暖无灰酒下。自缢或落水死,心头暖者,及惊死,鬼迷死,未隔宿者,并冷水磨灌下。蛇、犬、蜈蚣伤,并用冷水磨涂伤处,如腹胀或迷闷者,更宜服之。诸般疟疾,不问新久,临发时,煎桃、柳枝汤下。小儿急慢惊风,五疳八痢,蜜水、薄荷一叶,同磨下。牙关紧急,磨一锭外涂,内服量大小用之。牙痛酒磨涂及含少许吞下。汤火伤,东流水磨涂伤处。打扑伤损炒松节酒下。年深日久,头痛太阳疼,用酒人薄荷磨,纸花贴太阳穴上,并服之。诸般痫疾,口眼歪斜,眼目制眨,夜多唾涎,言语謇涩,卒中风口噤,牙关紧急,筋脉挛缩,骨节风肿,手脚疼痛,行步艰难,一应风气疼痛,并用酒磨下,有孕妇人不可服。
〔薛〕 治一妇人,腹内结块,久而不消,又一妇人,月经过期不至,腹内作痛,服破血行气之剂不效,服此并痊。一妇人,苦头风作晕数年,亦服之,吐痰碗许,遂不再发。
一男子喉闭,水浆难下;一男子,缠喉风,痰涎壅盛;一妇人中风牙关紧急,痰涎涌出,遂服并愈。一男子,便毒坚硬;一男子,患痔未成脓,苦痛,大便俱难,各进一锭后,去二次,痛即止,不日而消。一男子,患发背疮头如粟,重如负石,内服外涂后,去三四次,每去肛门如炙,即日而瘳。三男子剥自死牛,即日遍身患紫泡,不计其数,已而俱愦,各灌一锭,吐泻而苏。一药不下者遂死。一小儿,昏愦六日不省;一小儿,惊风发搦,诸药不效,挖口灌之,并苏。一男子,中风,牙关紧急,口出涎水,亦灌之,寻愈。一女子,为邪所交,腹作痞,服之遂下恶物,其邪仍至,又服半锭,每夜更灸二三锭,使烟气盈屋,遂不再至。一家,患传尸劳,兄弟五人,已死者三人,有方士,令服此药,遂各进一锭,一下恶物如脓状;一下死虫如蛾形,俱获生。其人遂以此药,广济尸证,无不验者。余常用治一切杂病,及疮疽等毒,未成脓者甚效,其已成脓者,亦能杀大势。考其药品虽不言补,今羸瘦之人服之并效,诚神剂也。然以贾计之,用银三钱,药有七十锭,可救七十人,有力之家,当合之以济人。近人制此,往往加以原砂、雄黄,考之诸方,并无此味,余故不用,恐乱其真也,识者当自知之。
郭氏瑞效丸 治肠痈、胃痈内积,兼男子、妇人积聚证。
当归 京三棱 槟榔 木鳖子 穿山甲(炒,各一两) 牡蛎(为末,炒山甲都用) 连翘 枳壳(炒,各一两半) 砂(焙) 琥珀(各一两) 巴豆(二十一粒,去油) 麝香(少许)
上为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温酒下,临卧再服。如利动脏腑,减丸数,大小便有脓血出者,却用别药调治之。
万灵夺命丹(郭氏。又名延寿济世膏) 治一切疮肿疔疽,初起脉沉实,及服汗药后,毒气在里不尽者,宜此下之。
朱砂 盐花(各二钱半) 雄黄 明矾(生用) 枫香(各二钱) 赤石脂 黄丹 琥珀 轻粉(各一钱半) 麝香 片脑(各一钱) 巴豆(去壳,水煮十沸 蓖麻子(另研,各四十九个)
上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药为丸。如和不就,加炼蜜就成膏,收瓷器内,如用时旋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井花水下,或汤亦得。忌热物半日,大人、小儿以意加减,与服。
一粒金丹 治一切恶疮痈肿,无名肿毒。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照称分数和匀。用黑肥枣个半,去皮捣烂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过。后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
威灵仙饮
生威灵仙(不拘多少,为末。)
每服一钱。空心温酒调服,逐日微利为度。
戴复庵治痈疽疖毒,并威灵仙饮,微利之。
发表攻里
五香连翘汤 治诸疮肿,初觉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发寒热。
沉香 木香 麝香 丁香(各一两) 乳香(二两) 连翘 射干 升麻 独活 桑寄生甘草(炙,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木通(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服取利。
按∶丹溪曰,《精要》第一论云,不问痈疽疮疖,虚实冷热,先与内托散、五香连翘汤、沉麝汤等诸方,不冷不热,不问老幼少壮,阴阳虚实冷热,多服为妙。夫痈疽疮疖,脏腑阴阳,有浅深、虚实、冷热,用药有补泻、温凉,老幼、少壮,其禀受浓薄,形志苦乐,随年岁而增损。奈何?欲以不冷不热,四五方而通治之,又以多服为妙,此不能无疑也,学人当审经络,察病机而处治,岂可仗此为通治之法乎!
千金漏芦汤 治痈疽、丹 、恶肉,时行热毒赤肿。
漏芦 连翘 黄芩 白蔹 枳壳 升麻 粉草 麻黄 朴硝(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三叶同煎。温服,取利为度。
防风通圣散 治时毒热毒,便秘热燥。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防风 当归 川芎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两) 白术山栀 荆芥(各二钱五分) 甘草(二两) 滑石(一两)
上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仍量人虚实。
按∶此表里气血之药也,治一切风毒,积热疮肿,脉候弦洪,实数浮紧,气血实盛者,不可缺此。见近有秘传外科家方,以是药加人参、赤茯苓、黄 、苍术、金银花,名消肿托里散。虽以参 为主,复云人参无亦可。盖使人不能无疑而难用也。且临证加减须较表里之法,如表证多者,当从此方,以辛甘为主散之也,里证多者,方可从变,故此分辛温、辛平、辛凉之异。
升麻和气饮 治疮肿疖疥痒痛。(此与前条方,大黄有多少之异,故两列之。)
升麻 桔梗 苍术 干葛 甘草 大黄(煨,各一钱) 陈皮(二钱) 当归 半夏 茯苓白芷 干姜 枳壳(各五分) 芍药(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半表半里
中和汤 治疮属半阴半阳,似溃非溃,似肿非肿,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补托所致。
人参 陈皮(各二钱) 黄 白术 当归 白芷(各一钱半) 茯苓 川芎 皂角刺(炒)
乳香 没药 金银花 甘草节(各一钱)
上水酒各半,煎服。
内托
内托散(一名护心散。) 一日至三日内,宜连进十数服。
真绿豆粉(一两) 明乳香(半两,慢火于银石器中炒,手指搅使干,急倾出扇冷,研极细)
上研令匀。每服二钱至三钱,浓煎甘草汤调下,时时细呷,要药常在胸膈间,若毒冲心有呕逆之证,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呕逆,不宜服此,当用辛热。)丹溪云∶此散绿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阳明胃,性寒能补为君;乳香去恶肿,入少阴,性湿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若不因丹石而发疽,恐非必用之剂。又云∶内托散,性凉,治呕,有降火之理。
国老膏 治一切痈疽,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
上捶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浆汁浓,去尽筋滓,再用绢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亦可,曾服燥药丹剂者,亦解之。(《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温酒调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
牛旁粥 治疮肿。
用牛旁根三茎,洗净,煮令烂。于盆中研令细,去筋膜。汁中即下米煮粥,咸淡任性,服一碗甚良,无忌。
解毒散 治痈疮,始觉便宜服。
犀角屑 川升麻 川朴硝 赤芍药 木通(各一两,锉) 石膏(二两) 玄参 麦门冬(去心)甘草(生锉,各半两)
上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清心内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辰砂(另研)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七钱半) 绿豆粉(四两,研) 白豆蔻仁 朴硝(另研,各半两) 雄黄(研) 脑子 麝香(并研,各二钱半)
上以参苓、白豆蔻为末,入研药令匀。每服一钱半,蜜汤调下,无时候。此药专治恶疮,热盛 痛,作渴烦躁,此药解毒。
内追毒丹 清心解毒散潮。
大朱砂 雄黄(各五钱) 生麝香(一钱) 生犀角 琥珀(以上并别,研细) 黑角沉香(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灯心、薄荷汤下。
《精要》云∶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三因》云∶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
独胜散 治痈疽,皆缘血滞气凝而致者。
上无时,以白汤调二钱服之。又云∶疽疾多因怒气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香附,进食宽气,自有效。
丹溪云∶独胜散,治气郁血滞,而诸疮愈后,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予见吴兄,浓味气郁,而形实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医与他药皆不行,惟香附末饮之甚快,始终只此一味,肿溃恃此以安。
然此等体实,而又病实,乃瘥千百而一见者也。每思香附经不言有补,惟不老汤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姜黄、香附子、甘草三味,而以不老为名,且引铁瓮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气中有补之之理耳。天之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无穷。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前产后所恃者,气血耳。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
远志酒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凉。
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若七情内郁,治之必愈。
远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干,为末)
酒一盏,调末三钱,澄清饮之。以滓敷于患处。
越鞠丸 治六郁,牙齿作痛,口舌生疮,或胸膈痞满,呕吐吞酸,或腹胀腿酸等症。
苍术(炒) 神曲(炒) 香附 山楂 山栀(炒) 抚芎 麦芽(炒,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曲 面,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五香散 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恶心、寒热,气急。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蕾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食后温服。
《补遗》谓∶妇人男子痈疽,治法无异,惟月闭、血虚、气结三证有异耳。予谓∶妇人海满则行,月闭一证固异,然妇人情性执着,比之男子十倍,虽有虚证宜补,亦当以执着为虑。向见楼氏妇,早寡,善饮啖,形肥伟,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间生背疽,近正脊,医遂横直裂开取血,杂以五香、十宣散,与酒饮之月余,未尝议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执着之滞,时令之热,卒至于平陷,淹延两三月而不救。
忍冬酒 初发盒饭服此。或贫乏中,或居乡僻,田夫、野老,百发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酒少许,调和得所,涂敷四围,中心留一口,又取五两,用木捶捣碎,不犯铁器) 甘草(生锉,一两)
上二味入砂瓶内。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人好酒一大碗,煎十数沸,去渣。分为三服,一日连夜进尽;病热重一日夜;可二剂。(忍冬藤补血,如气虚及寒多人,不宜用。是故田夫、野老,百发百中也。)
金银花汤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及喉闭、乳蛾等证。
金银花藤叶,捣烂,取汁半盅和热酒半盅,温服,甚者不过三五服,可保无虞。
槐花酒 治发背及一切疮毒,不问已成未成,但 痛者,并治之。
用槐花四五两,微炒黄,乘热入酒二盅,煎十余沸,去渣,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
黄 汤 治诸疮,退风热。
黄 (锉) 黄芩(去黑心) 麦门冬(去心,焙) 芍药 甘草(炙,锉,各一两半) 生地黄(四两) 半夏(姜制,半两) 当归(切,焙) 大黄(锉,炒) 石膏(碎) 芎 人参(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生地黄散 治发痈肿、热毒疼痛,心神烦闷。
生地黄(二两) 川大黄(锉碎,炒) 川升麻 地骨皮 当归(锉,微炒) 黄芩 木通 赤芍药黄 玄参 甘草(生,各一两) 赤茯苓(一两半)
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阿胶饮子(《精要》)
明阿胶(炒如珠) 粉草(各一两) 橘红(半两)
上 咀,分作三服,以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牛胶饮 截痈疽、恶疮、发险处,服之使毒瓦斯不攻于内。
牛胶(通明者,四两)
用酒一碗,入胶内,重汤煮熔透,搅匀倾出,更浸酒。随意饮,能饮者以醉为度,此方活人甚多。
黄矾丸 服过一两以上,无不取效。最止疼痛,不伤脏腑,活人不可胜数。
白矾(一两) 黄蜡(半两)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五十丸,温酒送下,如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则有效。能防毒瓦斯内攻,尤能护膜,始终须服半斤。疮愈后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矾,乘热滴伤处,痛即止。
一方 用明矾飞过,研细,以鸡子二个取清,调矾末稀稠如糊。用无灰陈好酒,放开服之,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脓者,从大小便出,神效,其功大胜黄矾丸。
丹溪云∶阿胶饮、牛胶饮、黄矾丸,以牛皮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泄。
黄矾丸,以蜡味甘淡,入大肠,有补难化。国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经。远志酒、忍冬酒,皆有补性,归心归血,用之颇切。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肿疡之散结,溃疮之补虚,亦奏捷功。
托里消毒散 治胃气虚弱,或因克伐,不能溃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肉自去,新肉自生。若腐肉既溃,而新肉不能收敛属气虚者,四君子汤为主;属血虚者,四物汤为主;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为主,并忌寒凉消毒之剂。
人参 黄 (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 连翘(各五分)
上水煎服。
托里散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者,宜用此补托。其属六淫七情,及诸经错杂之邪而为患者,当各审其因,而参以主治之剂,其属胃气虚弱者,当以六君子汤为主。
人参(气虚者,多用之) 黄 (炒,各二钱) 白术(炒)陈皮 当归 熟地黄(自制) 芍药(酒炒)茯苓(各一钱半)
上水煎服。
散毒饮子 治痈疽初觉,肿结未成可以消。
黄 (二两) 甘草(炙) 天罗(生) 山药(炒,各一两) 鬼腰带叶(半两,生竹篱阴湿,石岸、络石而生者好、络木者,无用。其藤柔细,两叶相对,形生三角)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酒三盏,同煎一二沸,去渣,温服。
神效托里散(《精要》) 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 赤疼痛,憎寒发热,不问老幼、虚弱,并治之。
黄 (去芦) 忍冬藤叶(各五两) 当归(一两八钱) 粉草(炙,八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留滓,外敷。
金银花汤(前见。) 回疮金银花散(见痈疽兼证痛条。)
本事黄 散
绵黄 (一两) 甘草(半两) 皂角刺(拣红紫者,锉、炒黄,一两)
细末。每服五钱,酒一盏,乳香一块,煎七分,去滓服。
海藏云∶黄 汤与四物相和,亦名托里汤,血气齐补也。
黄 四物汤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芍药 甘草生姜 当归 地黄 川芎上多加金银花,水煎服。
内固黄 丸(《本事》)
绵黄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人真生龙脑一钱,研细,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熟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丹溪治五八婶,年六十岁。背上疮,脉洪大数,午后恶寒发热,食少。
连翘 黄 (生三钱) 人参(二钱) 陈皮 茯苓(五分) 甘草(炙) 白术(各一钱) 缩砂仁(三钱)
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黄 为君,甘草、归参为佐,乃实内补虚之中兼托里也。
上丹溪实内补虚法,皆以参术、归 ,又甚者,独参膏。其法并见后分经条,乃散见溃疡门,虚实寒热条,真转死回生之捷法也。
《元戎》∶《素问》寒痈疽例,经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诸寒痈肿,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衣服过浓,表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发不变色,或坚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软而成脓,如泔而稀,久不能瘥,疮口不合,变为疳漏,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宜以骨碎补丸主之。(方见久漏疮。)
李世英,患疽数日后,根脚开大,或腹疼泄泻,手足常冷,脉沉微细,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药,甚者于脐下关元,着艾三五百壮,待手足温,泄泻止,饮食知味,方可为喜。
回阳汤 治脾肾虚寒,疮属纯阴,或药损元气,不肿痛,不腐溃,或腹痛泄泻,呕吐厥逆,或阳气脱陷等症。
干姜(炮) 附子(炮,各二钱) 人参 白术 黄 (各三钱) 当归 陈皮 甘草(炙,各二钱)柴胡 升麻(各五分)
上酒水煎服。不应,姜附倍之。敷药,用回阳玉龙膏。
清热消毒散 治一切痈疽阳症,肿痛,发热作渴。
黄连(炒) 山栀(炒) 连翘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芍药(炒) 生地黄(各一钱半) 金银花(二钱) 甘草(一钱)
上水煎服。
黄连消毒散 治脑疽,背疽,肿 疼痛,或麻木。
黄连(制) 羌活(各一分) 黄芩 黄柏(各半钱) 生地黄 知母(制) 独活 防风 当归尾连翘(各四分)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钱) 黄 苏木 陈皮 泽泻(各二分) 人参 甘草(各三分)
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疮疡 痛,烦躁饮冷,脉洪数,或发狂言。
黄芩 黄柏(炒) 黄连(炒) 山栀(各一钱五分)
上水煎热服
清心汤 治疮疡肿痛,发热饮冷。脉沉实,睡语不宁。
即防风通圣散,每料加黄连(五钱)。每剂一两,水煎服。
济阴汤 治疮属纯阳,肿痛发热。
连翘 山栀(炒) 黄芩(炒,各一钱) 黄连(炒) 芍药(一钱五分) 金银花(三钱) 牡丹皮(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
上水煎服,大便秘,量加大黄。敷药,用洪宝丹。
玄参散 治痈肿始发,热毒瓦斯盛,寒热心烦,四肢疼痛。
玄参 甘草(生锉,各半两) 石膏(二两) 麦门冬(去心,七钱半) 前胡(去芦) 枳实(麸炒)人参(去芦) 赤芍药 黄 赤茯苓 川芎 生干地黄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一百粒,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仲景排脓汤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枳实(十六枚) 芍药(一两半) 桔梗(五钱)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即瘥。
本事托里排脓生犀散
皂角刺(粗大黑紫者,不拘多少)
上置瓶中,盐泥固济,炭火烧过,存性放冷出,研为细末。每服一钱,薄酒微温调下;暑月陈米饮调下。
连翘饮 治痈肿疮疖,排脓。
连翘 防风(去杈,各三两) 荠 白芍药 黄芩(去黑心) 玄参(各二两) 人参 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锉碎,炒) 前胡(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黄 (生四两) 桑根白皮(锉、炒,一两半)
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或问∶肿疡何脓可排?曰∶家嫂尝苦痈疽,连患不已,乌程,凌藻湖谓∶针血海,可以除根,以长针刺之,半日出针,脓血相杂,臭不可闻,后果不复发。当是时,身无疮也,脓从何来哉。
内消
精要柞木饮子
干柞木叶(四两半) 干荷叶(中心蒂) 干萱草根 甘草节 地榆(各一两)
上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溃者自干。其荷蒂去恶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驱逐,地榆主下焦血病。
轻小证候或可倚仗。
车螯散
车螯(一两, 通赤。《本草》云∶车螯消酒毒) 生甘草(二钱半) 轻粉(五分)
为细末。每服四钱,浓煎,栝蒌酒调,五更服。转下恶物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云∶车螯,大蛤也。一名蜃。)
又方
车螯(四个,黄泥固济,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蒌(一枚,去皮,瓦上炒香) 灯心(三十茎)甘草节(五分)
上为粗末。作一服,酒二盏,煎一盏,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匀。每用酒八分盏,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调匀,空心温服。取下恶物、黄涎为效。
内消散 治痈疽,结硬疼痛。
人参(去芦) 瞿麦 白蔹 川升麻 当归(微炒) 黄芩 防风 黄 (锉) 沉香 甘草(生,锉,各一两) 赤小豆(煮熟,一合)
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服。
丹溪云∶车螯散,一以轻粉为佐,一以灯心为佐,其散肿消毒下积,安详稳重,轻小症候,可以倚仗。
化毒为水内托散 凡患痈疽发背,对口恶疔疮,乳花百种,无名无头歹疮,此药能令内消去毒,化为黑水从小便出,万不失一。此方不可秘藏,不可轻视,宝之宝之。
乳香 穿山甲 白芨 知母 贝母 半夏 金银花 皂角刺 天花粉(各一钱)
上 咀。用无灰酒一碗,煎半碗,去渣,作一服,温进。不宜加减,将渣捣烂,加秋过芙蓉叶细末一两,以蜜水润,过一宿自消,不必用第二服。忌发物大效。
仙方活命饮(又名真人活命饮) 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滴乳香(研) 防风 白芷 贝母 赤芍药 当归尾 明没药(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甘草节 穿山甲(炮,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栝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上为粗末,大者四两,小者二两,作一剂。无灰酒十茶盅,疮小五茶盅,入有嘴瓶内,以浓纸封口,勿令泄气,煎至三大盅,去渣,作三次服,接连不断,随疮上下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三五杯。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洁古保安汤 治疮托里,或已成者,速溃。
栝蒌(新者一枚,去皮,火焙) 没药(通明者,一钱,研) 金银花 甘草 生姜(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好无灰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升。分作三盏,三次饮尽,病微者,只一服。如服托里药不能发散,又作疮者用此。
《苇航纪谈》云∶户部尚书沈洗,为人仁浓,一兵卒患背疽,乞假,亲为合药治之,时旱蝗,当致齐园丘,犹丁宁料理,药内用酒恐市酤不中用,自取酒入药,服之即愈。其法∶用栝蒌子一枚,乳香、没药各一钱,甘草三钱,用醇酒九盏,临服嚼没药一块,饮此酒极妙。
秘方托里散 治一应疮毒,始终常服,不致内陷。
栝蒌(大者一枚,杵) 当归(酒拌) 黄 (盐水拌,炒) 甘草 白芍药(各一两半) 皂角刺(炒) 金银花 天花粉 熟地黄(用生者,酒拌入瓷器,蒸半日,四味各一两)
用无灰酒五茶盅,和药五两,入瓷器内,浓纸封口,再用油纸重封,置汤锅内煮,用盖覆
-
自序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
痈疽部分
-
├─
痈疽部分·头部(一)
-
├─
痈疽部分·面部(二)
-
├─
痈疽部分·耳部(三)
-
├─
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
├─
痈疽部分·项部(五)
-
├─
痈疽部分·肩部(六)
-
├─
痈疽部分·臂部(七)
-
├─
痈疽部分·手部(八)
-
├─
痈疽部分·胸部(九)
-
├─
痈疽部分
-
卷之四
-
├─
痈疽部分·胁部(十)
-
├─
痈疽部分·腹部(十一)
-
├─
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
├─
痈疽部分·腰部(十三)
-
├─
痈疽部分·下部(十四)
-
├─
痈疽部分·股部(十五)
-
├─
痈疽部分·膝部(十六)
-
├─
痈疽部分·胫部(十七)
-
├─
痈疽部分·足部(十八)
-
├─
痈疽部分·胁部(十)
- 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