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黄帝问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岐仁对曰∶痛者,其寒气多,有寒故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为寒。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乘阴,故为热。其多寒汗出而濡者,此其逢湿胜也。其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而濡也。夫痹在骨则重,在脉则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曰∶或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有穷时,其故何也?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曰∶人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也?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正风,从一方来,非虚风也。(《太素》云非灾风也。)邪气者虚风也。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得自去。正风之中人也浅而自去,其气柔弱,不能伤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凄索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薄于骨则为骨痹;薄于筋则为筋挛;薄于脉中则为血闭而不通,则为痈;薄于肉中,与卫气相搏,阳胜则为热,阴胜则为寒,寒则其气去,去则虚,虚则寒;薄于皮肤,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一本作淫气)往来微行则为痒;气留而不去故为痹;卫气不去则为不仁。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病起筋热,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筋骨伤,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曰∶是人多痹,阳气少而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也,浓衣不能温也,然不为冻栗,是为何病?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主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上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着痹不去,久寒不已,为肝痹(一作 痹)。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风痹注(《灵枢》作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肢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怒,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阖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 ,刺膝无疑。
足不仁,刺风府。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痹,会阴及太渊、消泺、照海主之。嗜卧,身体不能动摇,大温(一本作湿),三阳络主之。骨痹烦满,商丘主之。足下热关主之。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胫苕苕(一本作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肤痛痿痹,外丘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阳关主之。
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筋痹不仁,中渎主之。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生死为 数,立已,长针亦可。腰胁相引急痛,髀筋 ,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足大指搏伤,下车 地通背指端伤为筋痹,解溪主之。
-
林序
-
皇甫序
-
序例
-
卷一
-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
五脏变第二
-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
五脏六腑官第四
-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
十二原第六
-
├─
十二经水第七
-
├─
四海第八
-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
├─
营气第十
-
├─
营卫三焦第十一
-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
津液五别第十三
-
├─
奇邪血络第十四
-
├─
五色第十五
-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卷二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
├─
奇经八脉第二
-
├─
脉度第三
-
├─
十二经标本第四
-
├─
经脉根结第五
-
├─
经筋第六
-
├─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
├─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
├─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
阴阳大论第七
-
├─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卷七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
├─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
├─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
├─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
├─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卷八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
├─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
├─
五脏六腑胀第三
-
├─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
├─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卷九
-
卷十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
├─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
├─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
├─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
├─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卷十一
-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卷十二
-
├─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
├─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
├─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
├─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
├─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
├─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
├─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
-
├─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
├─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
├─
妇人杂病第十
-
├─
小儿杂病第十一
-
├─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