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东晋时就有记载。临床上确诊的第一个病例是在我国广州发现的(Kerr,1873)。
形态
成虫(图14-10)长椭圆形、肥厚,新鲜虫体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体表有体棘,为人体中最大的吸虫。口吸盘近体前端,直径约0.5mm,腹吸盘靠近口吸盘后方,漏斗状,肌肉发达,较口吸盘大4~5倍,肉眼可见。咽和食管短,肠支呈波浪状弯曲,向后延至虫体末端;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半部。阴茎袋呈长袋状。卵巢具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缺受精囊,有劳氏管。卵黄腺颇发达,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的前缘。
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30~140µm×80~85µm,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含卵细胞一个,卵黄细胞约20~40个(图14-10)。
图14-10布氏姜片虫
生活史
布氏姜片虫的中间宿主为扁卷螺。国内查见有本虫幼虫期感染的扁卷螺类常见的有: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hemisphaerula)、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大脐圆扁螺(Hippeutis umbilicalis)等。以前二种分布较广。终宿主是人、家猪、野猪等。成虫寄生在小肠,严重感染时可扩展到胃和大肠,虫体数目可多达数千条,通常仅数条至数十条。寿命一般为数年。产卵数因受虫数、虫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受精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如到达水中,在适宜温度(26~32℃)条件下经3~7周发育成熟,孵出毛螺。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1~2个月完成了胞蚴、母雷蚴、子雷蚴与尾蚴阶段的发育繁殖。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如水红菱、荸荠、茭白等及其他物体的表面,分泌出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形成囊蚴。尾蚴亦可不附着在媒介植物或其它物体上,而能在水面结囊。终宿主食入囊蚴后,在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后尾蚴脱囊,经1~3个月的发育变成成虫(图14-11)。有人以尾蚴实验感染猪获得成虫,说明尾蚴也有感染性。
致病
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
、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 腹痛和 腹泻, 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 便秘交替出现,甚至 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 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实验诊断
粪便检查 检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依据。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
虫卵应与粪便中其他吸虫卵如肝片形吸虫及棘口类吸虫卵进行鉴别。
流行与防制原则
布氏姜片虫的成虫与幼虫对宿主的选择较严。尾蚴从螺体逸出后活动范围小,在短时间内就在附近结囊。囊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干燥时生存的时间短。因此,活囊蚴分布的空间受到限制。这是人和猪的姜片虫病的流行区多呈小面积点状分布的原因。近年福建等地调查证实,饮用含有本虫囊蚴的生水也是感染姜片虫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引起重视。
图14-11布氏姜片虫生活史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国内除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外,18个省、区已有报道。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养猪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变,我国各地人和猪姜片虫病流行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区出现新的流行点。该病流行决定于流行区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与媒介,尤其是居民有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者。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
总论
-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
第二章寄生现象
-
├─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
├─
二、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
├─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
第三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
├─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
-
├─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
-
├─
三、寄生虫的分类
-
├─
四、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
├─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
-
第四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
├─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
├─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
├─
一、先天性免疫
-
├─
二、获得性免疫
-
├─
三、免疫逃避
-
├─
四、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
├─
一、先天性免疫
-
第六章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的特点
-
├─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
├─
二、多寄生现象
-
├─
三、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
├─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
-
├─
一、带虫者、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
第七章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
├─
一、病原学诊断
-
├─
二、免疫学诊断
-
├─
三、高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
├─
一、病原学诊断
-
第八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
├─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
├─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
├─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
├─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
├─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
├─
六、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今后任务
-
├─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
第九章概论
-
第十章叶足虫
-
├─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
├─
第二节其它消化道阿米巴
-
├─
第三节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
├─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
第十一章鞭毛虫
-
├─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
├─
第二节锥虫
-
├─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
├─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
├─
第五节其它毛滴虫
-
├─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 第十二章孢子虫
-
第十三章纤毛虫
-
医学蠕虫
- 第十四章吸虫
-
第十五章绦虫
-
├─
第一节概论
-
├─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
├─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
├─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
├─
第五节肥胖带绦
-
├─
第六节微小膜壳绦虫
-
├─
第七节 缩小膜壳绦虫
-
├─
第八节 细粒棘球绦虫
-
├─
第九节多房棘球绦虫
-
├─
第十节犬复孔绦虫
-
├─
第十一节其它人体寄生绦虫
-
├─
第一节概论
-
第十六章线虫
-
├─
第一节概论
-
├─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
├─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
├─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
├─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
├─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
├─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
├─
第八节丝虫
-
├─
第九节其他人体寄生线虫
-
├─
第一节概论
-
第十七章猪巨吻棘头虫
-
第十八章概论
-
├─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
├─
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
├─
节肢动物的生态学
-
├─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 第十九章蛛形纲
- 第二十章昆虫纲
-
第二十一章寄生虫学实验技术
-
├─
第一节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
├─
第二节寄生虫人工培养
-
├─
第三节寄生虫实验动物保种
-
├─
第四节 寄生虫标本的保存
-
├─
第五节寄生虫标本的包装与邮寄
-
├─
第一节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