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来源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六三: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1分,雄黄2分,杏仁7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
制备 |
上为细末,以蟾酥为丸,如粟米大。 |
用法 |
以灯心煎汤送下3丸,不拘时候。 |
功用 |
咳嗽喘急。 |
出处 |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一六三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半两(研),丹砂1钱,铅霜1钱,腻粉1钱(研)。 |
制备 |
上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 |
用法 |
每服3丸,用蛤粉汤送下,日3次。 |
功用 |
大人小儿呀呷嗽。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研如粉)1两半,干姜半两(锉,入盐4钱匕,同炒黄色)。 |
制备 |
上为末,用于蒸饼为末,入水内拌和捣熟为丸,如绿豆大。 |
用法 |
每服10丸,加至20丸,空心盐汤送下。 |
功用 |
小便滑数,肾消尿数。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茅先生方: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细研)、鸡内金(是鸡粪黄)、延胡索、半夏(生用)各等分。 |
制备 |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 |
用法 |
每服7丸、10丸,用灯心汤吞下。 |
功用 |
小儿咳嗽。 |
出处 |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茅先生方 |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1分(研),甘草半分(生)。 |
制备 |
上为末,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用五叶草、糯米同煎汤,送下4丸。 |
功用 |
胃反。呕吐不止,饮食不下。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
https://www.zhongjiankang.com
《圣惠》卷二十二: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1两(细研,炒令褐色),黄丹1两(炒令褐色),麝香1钱(细研)。 |
制备 |
上药相和,研令匀,用牛乳1升,慢火熬成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7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
功用 |
风痫。欲发即精神不定,眼目不明,瘈疭恶声,嚼舌吐沫。 |
出处 |
《圣惠》卷二十二 |
《博济》卷一: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1两(用小瓷盒子内盛,上用不灰木末1钱,云母末1钱,地龙粪1钱,水飞黄丹1钱,滴水和匀作饼子,盖头石脂(钅巢)口灰半碗,盖盒子上,用3斤炭烧。如不闻药香,未得住火,如闻药香,即住火为度,放冷取出,净去上面樻子药滓,令净,研细末,秤约及钱许,入下2味),马兜铃子(去皮)4钱,甘草4钱半。 |
制备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
用法 |
以绵裹1丸,含化。 |
功用 |
吐血,衄血。 |
出处 |
《博济》卷一 |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白礜石、黑石脂各等分。 |
制备 |
上以白松脂丸如小豆大。 |
用法 |
每次吞5丸。 |
功用 |
避热,夏可重衣。主 |
出处 |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灵奇方》 |
《圣惠》卷三十六: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1分(细研),蟾酥粉。 |
制备 |
上药相和,以瓷器盛,于饭甑内蒸一饮,熟久候冷,看得所,丸如粟米大。 |
用法 |
绵裹1丸,含咽津。 |
功用 |
口疮。多痰涎,久不愈。 |
出处 |
《圣惠》卷三十六 |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雌黄丸 |
组成 |
雌黄(研)1分,雄黄(研)1分,虎骨2两,羖羊角(镑)2两,龙骨1两,猬皮1两,空青半两(研),龟甲1两,樗鸡7枚,芎?2两,真珠3两(研),鲮鲤甲1两。 |
制备 |
上为末,再同研匀,溶蜡和丸,如弹子大。 |
用法 |
正旦户前烧1丸;男左女右,系1丸于臂上,遇时行亦依此用。 |
功用 |
辟瘟疫,去百恶。主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