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散
-
配伍
-
功用
-
运用
-
方解
阳和汤一方出自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是一张治疗阳气内虚,精血不足,寒凝痰滞于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的阴疽的名方。顾氏临床常用王氏原方,认为其中取熟地甘温之性大补阴血,配血肉有情之鹿角温补肾阳,填补精髓,强筋壮骨,为图本之治;姜炭
温中, 助阳散寒,肉桂 温经散寒,皆入营分,麻黄发越阳气,开腠理以散寒,使气血宣通,补而不滞;以 白芥子温化皮里膜外之寒痰, 消肿止痛为其佐,使生甘草和之。使肾精得填阳气得和,阴霾得散,寒痰得化,确为治阴疽之妙方。但顾氏又认为,阳和汤所主治者,皆属慢性虚证,服药少则半载,多则年余,日积月累,有麻黄伤气,熟地碍脾之虞。他常取原方制小其剂而用之,故称为“小阳和汤”。其中麻黄只用0.6~0.9g,熟地仅原方三分之一左右,如此可免碍脾伤气之弊。又 鹿角胶,纯补,滋腻,价贵,入方又须另烊冲服。顾氏以鹿角代之,既有 补肾助阳之功,又有活血、散结、消肿之效。且无滋腻之便,价廉用便,用代鹿角胶更妙。顾氏更提出流痰阴疽之成,既有 先天不足, 肾虚骼空之本,又有后天饮食劳倦,脾胃受损之因。以为 温肾与 暖脾在阴疽论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的意义。常将阳和汤与 补中益气合用,更使倍参、芪,以升而补之,助其生化也。并令服食 牛肉汁、鸡蛋、牛奶、豆浆等营养品,药食并进,使气血、阴阳调畅而阴疽得愈。 -
说明
-
出处《顾筱岩》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