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过敏性紫癜方
-
配伍
-
功用
-
运用
-
方解
-
说明
-
出处
其他来源
《准绳·类方》卷七:皂角丸 |
|
组成 | 龙退(蛇退)7条,蝉退(蝉蜕)1两,玄精石(生)1两,穿山甲(炒)1两,当归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谷精草1两,木贼1两,白菊花1两5钱,刺猬皮(蛤粉炒)1两5钱,龙胆草1两5钱,赤芍药1两5钱,连翘1两5钱,獖猪爪30个(蛤粉炒)半两,人参半两,川芎半两。 |
---|---|
制备 | |
用法 |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杏仁汤送下;一半入仙灵脾1两,为末和匀,每服用猪肝夹药煮熟细嚼,用原汁送下,日3次。如十六般内障,同生熟地黄丸用之。 |
功用 | 消膜退翳。内外一切障膜。 |
出处 | 《准绳·类方》卷七 |
《普济方》卷一五八引鲍氏方:皂角丸 |
|
组成 | 白矾1两(半生半枯),牵牛(去头尾)2两,皂角2两(去皮弦子,羊油炙)。 |
---|---|
制备 | 上为细末,用白萝卜煮烂,共药捣和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20-30丸,白汤送下,临卧服,量病人虚实加减服之。一方不用白萝卜,为末,每服2钱,生姜汤送下,亦得。 |
功用 | 除风,理气破滞,开膈进食。痰嗽停饮,胸膈不利。 |
出处 | 《普济方》卷一五八引鲍氏方 |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皂角丸 |
|
组成 | 皂角1斤(不蛀者,去皮,以酥5两渐涂,以慢火炙酥尽为度,然后捶碎,以新汲水接,用生绢滤过,以慢火熬成膏),防风1两(去芦头),独活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牛蒡子1两(微炒)。 |
---|---|
制备 | 上为末,入皂角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20丸,食后茶、酒任下。 |
功用 | 饮酒过多,渣鼻渣皰。 |
出处 | 方出《圣惠》卷四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 |
《得效》卷六:皂角丸 |
|
组成 | 猪牙皂角、厚枳壳(去瓤)、羌活、桑白皮、槟榔、杏仁(去皮尖,别研)、麻仁(别研)、防风、川白芷、陈皮(去白)各等分。 |
---|---|
制备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35丸,温水吞下;蜜汤亦可。 |
功用 | 有风人,脏腑秘涩。 |
出处 | 《得效》卷六 |
方出《续本事方》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一六:皂角丸 |
|
组成 | 皂角3茎(刮去黑皮并子,1茎酒浸,1茎烧留性,1茎炙黄),薄荷3两,黑牵牛3两,何首乌12两。 |
---|---|
制备 | 上先将皂角为末,入水得其中,熬成膏,却入后3味,捣1000-2000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20丸,茶、酒任下。 |
功用 | 一切中风,左瘫右痪,口眼斜,及一切风疾。 |
出处 | 方出《续本事方》卷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一六 |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皂角丸 |
|
组成 | 皂角(炙,去子)、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 |
---|---|
制备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 | 每服70丸,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 |
功用 | 大肠有风,大便秘结。 |
提示 | 尊年之人,尤宜服之。皂角枳壳丸(《赤水玄珠》卷十五)、小皂角丸(《东医宝鉴·内景篇》卷四)。 |
出处 |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济生续方》 |
《鸡峰》卷十八:皂角丸 |
|
组成 | 皂角4两,干姜1两,巴豆12个,杏仁12个。 |
---|---|
制备 | 上除皂角外,以沙炒黑色存性,同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
用法 | 每服2丸,临卧熟水送下。 |
功用 | 消食破气,止嗽化痰。 |
出处 | 《鸡峰》卷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