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播种仅仅需要五个步骤
-
配伍
-
功用
-
运用
-
方解
-
说明本方皆为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非火盛者不宜使用,久服易伤脾胃。忌 猪肉、冷水。
-
出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崔氏方》
其他来源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蘖、黄芩、山栀子,各二钱半。 |
---|---|
用法 |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 |
功用 | 治伤寒杂病,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畜热于内,传为阴毒,并皆治之。 |
出处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肘后方》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9克 黄柏 黄芩各6克 栀子14枚 |
---|---|
用法 | 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
功用 | 清热泻火。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渴,口燥咽千,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
提示 | 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然非实热,不可轻投。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补。 |
出处 | 《肘后方》卷二 |
《伤寒活人指掌图》卷四: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1分,黄芩半两,芍药半两,栀子。 |
---|---|
用法 | 方中栀子用量原缺。 |
功用 | 大热作呕,语呻吟,不得眠。 |
出处 | 《伤寒活人指掌图》卷四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川黄连、黄柏、黄芩、山栀子、连翘。 |
---|---|
用法 | 水煎,食前服。 |
功用 | 妇人经水崩漏不止。 |
出处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蘖、黄芩、大栀子,各二钱。 |
---|---|
用法 |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
功用 | 火证通治。 |
出处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救急选方》卷上引《儿科方要》: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1钱,甘草1钱,玄参1钱,射干1钱半,贝母7分,桔梗7分,连翘7分,生地黄8分,犀角(水磨)1钱(药熟入)。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清血中之热,泻胃中之火。主小儿牙疳。 |
出处 | 《救急选方》卷上引《儿科方要》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1钱半,黄柏1钱半,栀子1钱半,木香3分,犀角1钱(无,以升麻代之)。 |
---|---|
用法 | 水1盏半,煎7分服。 |
功用 | 伤寒,因饮食复剧,烦闷干呕,口噪呻吟,错语不得眠。 |
出处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诚书》卷十五: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贝母、当归、赤芍药、黄连、独活、紫草、红花、荆芥穗、陈皮、生地黄、甘草、菖蒲。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皮燥口苦痛疮。 |
出处 | 《诚书》卷十五 |
《痘科类编》卷四: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生地黄各等分。 |
---|---|
用法 | 《幼幼集成》有牛蒡子。 |
功用 | 麻疹已出,烦躁谵语,热甚昏迷,不省人事者。痘出纯紫赤色,血热气实也。 |
出处 | 《痘科类编》卷四 |
《外科正宗》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连翘、甘草、牛蒡子各等分。 |
---|---|
用法 | 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不拘时候服。 |
功用 | 疔毒入心,内热口干,烦闷恍惚,脉实者。 |
出处 | 《外科正宗》卷二 |
《回春》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2钱,黄芩2钱,黄柏2钱,栀子2钱,柴胡2钱,连翘2钱。 |
---|---|
制备 | 上锉1剂。 |
用法 | 水煎,温服。 |
功用 | 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寒凉不能退其热者。嗜酒不育,脉六部洪大,重按则觉微细无力者。 |
出处 | 《回春》卷二 |
《回春》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连翘、芍药、柴胡各等分。 |
---|---|
制备 | 上锉1剂。 |
用法 | 水煎,食前服。 |
功用 | 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小便赤,口生疮。 |
出处 | 《回春》卷二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姜汁拌炒)、甘草、升麻、桔梗、茯苓、黄芩(酒炒)、山栀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枳壳、玄参、天花粉、连翘、小柴胡、金银花、灯心。 |
---|---|
用法 | 临服加犀角汁。 |
功用 | 对心发。 |
出处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
《准绳·幼科》卷四: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生地黄、芍药、甘草、木通、车前草、僵蚕、桔梗、连翘、牛蒡子、荆芥。 |
---|---|
用法 | 水煎服。或去僵蚕、翘、芥,加紫草茸、灯心;热甚,加柴胡、地骨皮;饱胀,加全瓜蒌、枳实、山楂;气弱,不用枳、楂。 |
功用 | 痘出三两朝,身中热烙,焦紫无红活色,枭炎猛烈之甚也;或眼红睑赤,或小便涩结。 |
出处 | 《准绳·幼科》卷四 |
《治疫全书》卷五: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栀子各等分。 |
---|---|
用法 | 水煎,温服。 |
功用 | 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 |
提示 | 倘非实热,不可轻投。 |
出处 | 《治疫全书》卷五 |
《幼科直言》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玄参、连翘、栀子、花粉、陈皮、甘草、竹叶。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痘见苗,以至起长,一切烦热火症,或眼目赤红,或腮咽肿痛,或生口疮,或牙痛,或衄血。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二 |
《幼科直言》卷四: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木香、黄连、归尾、白芍(炒)、红花、连翘、滑石、枳壳、陈皮、甘草。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痢疾。便杂色滞冻,兼呕哕不食者,此症必危,乃暑毒深重之故。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四 |
《伤寒大白》卷二: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石膏。 |
---|---|
功用 | 清里热。主发狂之症,外无表邪,里无痰食。 |
出处 | 《伤寒大白》卷二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鼠粘子、桔梗、天花粉、连翘、当归、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青皮、枳壳、前胡、小柴胡、干葛、玄参、金银花。 |
---|---|
功用 | 弄舌喉风。 |
出处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
《外科真诠》卷下: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黄柏、栀炭、银花。 |
---|---|
功用 | 疔疮。 |
出处 | 《外科真诠》卷下 |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牛蒡子、甘草、防风、荆芥、知母、石膏、桔梗、玄参、木通。 |
---|---|
用法 | 加生姜3片,水煎服。 |
功用 | 时令暄热,麻痘初发热。 |
出处 |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
《治疹全书》卷下: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生地黄、白芍、当归、黄连、木通、防风、银花、荆芥、连翘、牡丹皮、柴胡、麦冬、鳖甲、薄荷。 |
---|---|
用法 | 加灯心,水煎服。 |
功用 | 疹后发热成疳。 |
出处 | 《治疹全书》卷下 |
《万氏家抄方》卷六: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条芩(酒炒)、黄连(酒炒)、归尾、枳壳、红花、甘草。 |
---|---|
用法 | 《片玉痘疹》有酒大黄。 |
功用 | 小儿痘后下利脓血。 |
出处 | 《万氏家抄方》卷六 |
《幼科直言》卷五:黄连解毒汤 |
|
组成 | 黄连、桔梗、连翘、土贝母、牡丹皮、甘草梢、黄芩、生地黄、白僵蚕、玄参。 |
---|---|
用法 | 水煎服。兼服犀角丸。 |
功用 | 清热解毒。主胎瘤游风。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五 |